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
对于民国史研究的对象,张海鹏撰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研究民国史应该把握几个历史转折”,即在整个民国时期,出现过五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一次转折;192...
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内部,意见从未完全一致。解放初,苏联叶菲莫夫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部分认定,戊戌变法是反动的,因为它属于改良主义运动,而根据马克...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中日两国代表伍廷芳和伊已代治在山东烟台互换“和约”。这不仅标志着中日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的变法维新即将开始。古人云:“物耻足以...
从某一重要年份展开对历史的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种独特方法。学界非常熟悉的《万历十五年》,是著名华裔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堪称从一个重要的具体年份切入,但...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目前众说纷纭。我试着提出五项原则,供大家一哂。何谓历史人物?我想,简单地理解,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就是历史人物。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不在人...
关于戊戌变法时维新党人是否有过“兵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的密谋,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对此是不承认的,但是毕永年在《诡谋直纪》中却详细记录了康有为是如何劝说他带兵...
近年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有为戊戌真奏稿的发现,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出现了崭新的动向过去为人们称颂的戊戌“光泽”,的确为之“黯然失色”。在...
建国以来史学研究有三点不足,需要从战略上进行全面调整。 一是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全部归结为阶级斗争史,忽略了非阶级因素,如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心理、人物性...
“攘外必先安内”,是民国史上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话题。论者常将其视作妥协投降的代名词而大加非议,但对其具体内容往往又语焉不详。其实,“攘外必先安内”从提出到成型经历...
1895年公车上书,是维新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历史政治舞台,演出的第一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康有为在上书中,力劝光绪皇帝毁约开战,“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变法成...
完成了几代史学家未竟的意愿编撰一部《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十多年来一直在奋斗的一个目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范文澜先生任所长时,即布置了这样一个...
力行哲学是蒋介石30年代提出并大力阐发的国民党集团统治哲学,在30年代及其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也是蒋介石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这样一个据有官方地位、曾...
凤凰卫视台曾就中美撞机事件采访基辛格,基辛格明确表示他不赞成美国与中国为敌,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听到这句话不禁心里一振,历史悠久也能在国际关系中产生力量!由此联...
碑傅集补壹贰黄尚毅撰杨叔峤先生事略略云: [戊戌六月]十三日,朝旨以湘抚陈宝箴荐,诏先生预备召见。十四日召对,极言兴学练兵为救亡之策。上感其诚,诏立京师学堂。而川人李...
了解和探索海外对中国史学的研究,主要为了中国史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以主要篇幅考察了美、加、英、法、韩、日等一些国家对中国史学的研究状况,从对他们的研究中了解我们自...
从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军队开始入侵中国东北,到 19 37年7月7日 芦沟桥事变全面揭开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其间历经将近6年时间。在这将近6年时间里,日本步步入侵,中国节节退让,领...
1895年公车上书,是维新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历史政治舞台,演出的第一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康有为在上书中,力劝光绪皇帝毁约开战,“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变法成...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而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中下层士绅或正处于转化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其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表,具有独特的...
1997年的民国史研究, 在平稳中发展。由于香港回归和卢沟桥事变60周年,在香港问题、中英关系和抗日战争史研究方面, 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热点, 有较多的论著出版, 学术研讨活动也较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