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执政时期国民党史的研究,以往学术界主要关注国民党“党治”的一面,而对国民党“治党”的一面注意不够,如国民党本身的组织体制和组织形态,尤其是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状况...
《中华读书报》2010年4月14日刊登华东师大中文系罗岗教授的《成为一个问题的专制》,罗教授说,去年在《近代史研究》上,有两名学者就中国古代政体是否为专制展开争论,涉及台湾...
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导火线。房德邻《戊戌政变史实考辨》提出质疑,认为政变与袁世凯告密无关(注:房德邻:《戊戌政变史实考辨》,《戊戌...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与西方国家发生关系,经历了长久的年代。回顾二十世纪的历史,考察中国与世界...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选择说到底就是人民选择,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可以这样说,历史选择只是过去式;人民选择则不仅是过去式,还是现在式、将来式。因此...
关于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参见1985年9月4日《光明日报》及《康有为“戊戌密谋”补证》,1986年4月8日《文汇报》。)光绪皇帝是否知情的问题,看来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 袁...
从1898年戊戌政变后开始到1907年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为止,维新派以海外为主要基地,开展了长达8年之久的“保救光绪”(即通常所说的“保皇”)的政治活动。维新派为何要始终...
不久前,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资料时,看到朱家骅档案有一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叶楚伧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的一封信,内容为商讨统...
派系纷争堪称是国民党一大凸显而又诡秘的政治文化。北伐时期,胡汉民曾提出“党外无党,党内无派”。在这一理念宣导下,国民党的派系政治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公开争夺党的...
2010年2月10日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怎么看尊王、忠君和三纲读刘泽华、张分田国学论文有感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议,我相当意外。事实上,那篇文章纯粹是针对刘、张...
史学界多年的传统观点认为:1898年发生的维新运动是一场改良运动;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完全拒绝暴力行动,只限于和平改良,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改良与革命对立,不仅注定...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慈禧政变,究竟袁世凯怎样告密?至今众说纷纭,留下一堆疑团。 变法运动,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
笔者与吴修垣教授等合译的《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口述(1946195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以下简称《吴国桢口述回忆》)一书,自问世后颇受学界的关注,《中...
历史学界的关注焦点应重回历史本体,可能疑义不多,但历史本体无所不包,人物、事件、细节,如恒河沙数,不胜其多。关注焦点应落在何处,估计分歧会不小。 在刊发于本《茶座》第20辑上...
戊戌政变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分歧比较多的问题,分歧主要集中在袁世凯告密与政变的关系上,对此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袁告密引起了政变;一种认为袁虽告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准确地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换言之,究竟是以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还是...
...
拜读了方朝晖教授的大作《怎么看尊王、忠君、和三纲读刘泽华、张分田国学论文有感》(《中华读书报》2010年2月10日),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怎么看中国近代的思想进步历程了。所以...
30年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
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研究室1978年12月编辑出版的《历史与文物资料》第一期载有署名“丁力”的《梁启超复杨度的亲笔信》一文。丁力认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封未署名的信是梁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