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南北议和后,唐绍仪内阁在南北合作的基础之上组建起来,唐氏本人也把调和南北作为自己的基本政策,在政治上表现出某种超然性。北洋派却视其政策有违本派利益,群起...
[摘要] 清代文职处分则例是在历代律例基础上形成的“治官之法”,它的内容与刊发制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为解决条例繁密以及例、案纠缠等问题,清廷多次调整...
【编者按】江沛教授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曾先后在南大、南开等求学和工作,在近代交通史、区域社会史等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有鉴于此,澎湃新闻特约记者赴南开大学采访江...
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二十四年戊戌政变,这十余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权力关系,是晚清政治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前此研究,或者概而言...
我们这一代是生活在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就是奥威尔讲的"和解"。这种"和解",其实是和而不解,就像电影中的场面:两人同时拔出枪,冷枪顶着热脑门,谁也不肯放下。 冷战的结局...
有论者言,自1850到1949,“从史实看,在这个‘屈辱的世纪’里,种种转机预示了中国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崛起。中国政府不断在军事、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推进改革以寻求富强,与其...
从“自然之河”走向“政治之河” 这几年因缘际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心于自己的学术志业,也就是灾害史和生态史,故此一方面如饥似渴地狂读各类先贤、同仁的著作,一方面如鱼...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1948年至今,戴逸已在历史研究这片沃土上耕耘了70余年。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是中国当代...
[摘要] 刘成禺笔下的“武昌假光绪案”流传甚广,情节却未必近真。本文首先是考订该案史实,进而管窥己亥、庚子之交的政局演变。认为该案属于撞骗之案,“假光绪”并无任何政...
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消息迅即传到天津。自9月19日晨,天津各学校师生“已纷纷开始活动,共商应付方针”。在随后天津学生开展的抗日活动中,组织义勇军,进行军事训练,...
1. 拒绝为国民党站台 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长期居住在上海,一直十分关切祖国的命运。1946年7月,内战的乌云笼罩中国大地,宋庆龄反对内战,呼吁国共两党组织联合政府,呼吁美国...
内容提要: 咸同年间长江流域及东南各省的“减赋运动”,是继耗羡归公之后,又一次疆吏主导的财政改革,其实质是对雍正年间的田赋定章进行合理化改革,重构清朝的田赋收支结构...
内容提要:1922年,胡适等精英读书人曾提出“好政府主义”,不久更出现了一个为时短暂的“好人政府”。这个看似插曲的历史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缘。好人政府背后的“贤人...
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史内容进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在将近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史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方向,并从一定意义上改塑了中国近代史研...
[摘要] 上海电报局成立后,迭经朝廷和北洋势力侵夺,官商激烈博弈,各方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盛宣怀身处博弈旋涡与利益纠葛的中心,虽有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压服股商的一面,但作...
内容提要:日本对于戊戌变法起初鉴于中国改革符合本国利益而多持欢迎、赞同之意,但随着清廷高层人事异动的频发而推测中国政局将变,出现否定戊戌变法前途的论调,其态度亦衍...
内容提要:天津法租界在1861年至1917年间进行过两次非法的扩张活动。第一次扩张发生在清末,在地方官员的妥协下获得了成功;第二次扩张发生在民初,因天津人民的极力反抗而遭受...
内容提要:“世界知识”和“世界观念”作为主观褒扬的集合概念,屡屡出现于清季民初时人笔下,透露出对“世界”的推崇与向往,成为一种话语权势,影响巨大。对这些“世界”相...
内容提要: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改变了甲申易枢后清廷的权力格局。比较显著的表征是满洲贵族荣禄权势的激升,以及中兴名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势力的衰败。荣禄通过督...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从萌动、复兴到发展成熟,研究重心由政治及上层向民间社会及民生论题转移,研究范式相继出现现代化、本土现代性、国家与社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