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逸 一、修史计划数次落空 新中国成立不久,董必武同志向中央建议修两本书,一本是中共党史,一本是清史,作为两个大的文化工程。但由于建国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事情...
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 罗检秋 发布时间: 2006-06-05 00:56 来源: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所指为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清代的“汉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
戴 逸 我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每当前一个朝代的统治结束,后继的政府为了吸取历史经验,要为前一代修史,如此继承绵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典籍,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就是这...
十九世纪前期学术思潮的变化 王俊义 清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康雍乾”盛世,至18世纪后期,逐渐由盛转衰。当时,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衰败,政治腐朽,思想沉寂的残破景象,社会历...
黄爱平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
论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整体萌发 —— 兼谈清末民初学术转型的内涵和动力问题 黄兴涛 胡文生 讨论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其上下限的设定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这...
从章太炎《清儒篇》到梁、钱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近代脉络》下的清学之开端 (一)章太炎的《清儒》篇 严格说来,章太炎的《清儒》篇并不能算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论“清...
——以明王朝的捍卫者史家群体为中心 阚红柳 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史学史上私家修史的第四次高峰期,这次高潮持续时间长,形成史书多,且史家群体别具特色。以清初而言,私史领...
论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整体萌发 —— 兼谈清末民初学术转型的内涵和动力问题 黄兴涛 胡文生 (原载《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接前) (四)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
清学之开端与清史儒林传的“卷首”问题 李纪祥 前言 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殆可以称之为第一本有关清史儒林传前置阶段的写史之作,用近代的语汇来说,则可说是第一本有关“...
黄爱平 一、汉学的确立:惠栋及其吴派学者 在清代学术发展史上,惠栋是首先打出汉学旗帜的学者。他远绍清初顾炎武诸学术大师博通务实的学风,近承阎若璩、胡渭等学者的治学途...
论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局限 王俊义 乾嘉学派,于“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1。它不仅是清朝学术思潮的主流,也是中国学术思想...
试论先秦诸子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 刘仲华 春秋战国时期,殊俗异政,百家云兴,诸子学派先后迭出,盛极一时。秦汉以后,儒家学说与六经典籍逐渐定于一尊,而其他诸子学说则渐...
清初儒学经道合一论与学风演变 汪学群 倡导经道合一是清初儒学的基本特征。所谓经指儒家的经书,包括围绕着经书而进行的考证、辨伪、辑佚、训诂等,道指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陈祖武 近一二十年间,关注清代学术的学者日益增多,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关于清代学术研究,笔者以为,划分清代学术演进的阶段、清理《清史稿·儒林...
鳌峰书院与近代前夜的闽省学风 嘉道间福建鳌峰书院学风转变及其影响初探[1] 陈忠纯 “鳌峰书院者,全闽育才之奥区也。”[1](p104)坐落于福州于山北麓的鳌峰书院,由清代理学名臣张...
乾嘉“吴派”新论 陈居渊 章太炎先生在区分清代中叶学术流派时说:“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皖是指清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乾嘉时期产生于江苏苏州...
刘 墨 西方学术与中国学者在17世纪和18世纪相遇之后,使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考察这些变化,已经成为学术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意在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儒...
——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王晴佳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黄爱平 18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繁荣的历史时期,大多数学者孜孜于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证的研究,缺乏理论发明,也较少关心现实的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