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上海的日资企业,全面影响了日侨生活。面对中国不断高涨的抗日运动,上海日侨企图利用日军武力来摆脱自己所面临的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的广泛研究已指明,抗日战争建树了捍卫世界和平与民族平等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伟大功业。但既存研究似未明确指出中国人...
摘要 :民族国家建构所倡导的地域平衡和公民平等理念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后所加剧的区域失衡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紧张。在“兰州中心说”的理想映照下,这种紧张在近代兰州显得尤...
摘要 :文章列举梳理1937-1945年除东三省、热河省外的中国关内战场日本陆海军部队情况,包括日本陆军地面部队、陆军指挥系统、陆海军航空部队、海军舰艇与岸上部队的年度异动、...
摘 要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复兴运动,其初步纲领是蒋介石亲自访晋及间接地派出徐青甫、翁文灏、丁文江等从政学者访晋后采纳晋绥系人员经验及建议,亲拟...
摘要 :在南京保卫战过程中,留在南京由20余位西方人士所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冒着生命危险,以人道主义为武器,筹设难民区,充当第三方积极斡旋"和平交接"南京城,竭尽所能...
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与同盟国一起为战后惩处战犯而开展敌人罪证调查,并于1944年2月在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成立了"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敌人罪...
摘要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称“军统局”)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的1938年8月组建,为国内最大的军事情报机关。随着抗战的推展,军统局组织不断扩充。1939年是军统局持续发展...
摘要 :书写近代中国的生化战历史,要放在全球化战争的脉络中来理解。它牵涉到新式武器进到现代战争的问题,对于科技相对落后于西方的中国而言,认识与防御新武器所可能带来的...
摘 要 :吴佩孚之死引发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从中深刻折射出抗战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各方围绕着吴佩孚因何而死、是否附逆及其历史功过展开激烈争论。日伪方面指吴佩孚之死为...
摘 要 :1948年5月,国民党内各派系围绕立法院副院长与行政院院长人选问题展开激烈争夺。陈立夫虽然在立法院副院长选举中险胜,但不满蒋未予其全力支持,故而陈在行政院院长提名问题...
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海军奉命接收并进驻南海诸岛。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海诸岛常态化部署军事力量,向世界公开宣告我国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南海...
摘要 :外求中国民族之独立自由,内求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国民党战时民族主义之基本内涵。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带...
摘 要 :抗战前,国民政府试图利用禁烟对基层政权与社会进行改造与重构。中央权力对基层的渗透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其衰减与异化现象亦十分明显。国民政府通过"合作型"的监管方式...
摘 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虽无完整统一的战略配合计划,但据日本战史资料记载,实际上却在对日作战方面做到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尤其是敌...
摘 要 :1939年9月下旬,斯诺再次采访毛泽东和红色边区政府。相对于斯诺对陕北第一次采访的轰动,这一次的造访少见提及。斯诺是1939年9月23日到达延安开始采访的,他离开延安的时间,应...
摘 要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县长群体,尽管有着大致相同的历史定位,也都承载着国共两党的殷殷期许,但是不同的县政设计理念,形成了县长不同的社会阶层结...
摘 要 :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推行党化教育,实施以党治国,加强教育控制。党化教育所要求的礼拜总理遗像、去宗教化等给基督教学校带来巨大冲击。面对挑战,基督教学校积极做出调适...
摘 要 :学界对民国北京政府的统治常持先入之见,乃至多认为此间的电报发展是缓慢的,甚至呈衰退之势。事实并非如此,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无论有线电报抑或无线电报,发展皆较迅速,成效...
摘 要 :在1924年的"溥仪出宫"事件中,胡适以新派领袖的身份发表意见,同情溥仪,激烈反对修改清室优待条件,称驱逐溥仪出宫之举为"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溥仪出宫"事件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