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抗战初期,政界与学界在粮食统制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偏旧偏新"倾向:一是中国素来无粮食管理的传统,而主张粮食放任政策;二是期望借鉴西方国家粮食统制模式来解决战时中国出...
摘要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环境不算优越,但为了渡过抗战最艰难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在增加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供应上做了巨大的努力。一是做最广泛的农民动...
摘 要 :日本对中日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加害者"的认识、殖民地经营的评价和对亚洲人民的蔑视,都存在错误或不彻底的战争认识,其根源在于美国没有彻底清算日本战争犯罪责任、战...
摘 要 :1943年春夏间,宋美龄在美访问引起轰动,返华时带回罗斯福邀请蒋介石参加盟国领袖会议的口信,在几经联系后,终于决定于1943年冬,在埃及开罗召开中美英三国领袖会议。宋...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满铁经过二十余年的积极扩张,已通过铁路网庞大的触角牢牢地统治着中国东北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工商业、邮电业、棉纺业等各行各业。随着关东军谋划发动...
摘 要 :抗日战争初期,中苏复交并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物质上和军事上等多方面给予中国援助,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时期,中国进而急切希望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特别...
摘要 :基于自身对美援的需求,并受内部权力结构与人事更迭的影响,国民政府多次调整接洽美援体制,以适应美国援华政策与市场状况。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前承中国国防供应公司,...
摘 要 :自宋以来,缠足的盛行,不仅摧残妇女的身体,更钳制其精神。在详细分析缠足盛行以及渐而兴起的反缠足运动原因基础上,以1917—1923年的山西为例,对阎锡山关于缠足的认识、其反...
摘 要 :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多关于货币的新理论,其中,"以物为本"的货币理论成为重要一派。从民国初年的孙中山,到其追随者廖仲恺、朱执信,都倾向于发展物本位的货币制度,而20世...
战争时期的难民往往是最弱势的群体,因此对于难民的救助,充分体现了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大爱精神。在众多对于二战难民救助事例中,中国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难民最多的...
摘 要 :在联省自治运动中,陈炯明、孙中山与广东省宪运动的命运十分密切。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期,通过省议会,积极推动省宪运动,出台广东省宪法草案,使广东省成为当时最有能...
摘 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战略合作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中国抗战兴起与坚持过程中,中苏率先构建起了相互支持的战略格局并取得了双赢的收获:在中国抗战支...
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封建皇权庇佑、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与社会动荡的出现,使祖先崇拜呈现凋零态势;传统宗教组织的涣散、“寺产兴学”风潮的兴起及革命与战争的冲击,使传统...
摘 要 :1927-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警察这一现代管理机构对常熟进行着社会控制方面的努力。但高压之下仍然是盗匪肆虐、鸦片屡禁不止、“赤色分子”活跃,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摘要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
摘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及周边省份纷纷成为战区,战事规模巨大且十分密集。大量的伤残军人从其他战区转移至江西,成为当时江西省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抗战...
摘要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最重要的一次会战,但其战略意义在学界却存有争议。充分的证据显示,淞沪会战并未产生一些研究者论定的打破日军及早控制武汉的战略意义,未为中国军...
摘 要 :罗敦伟是民国时期统制经济理论专家。他主张战争时期应采取统制经济的手段对工业、农业、劳动、交通、财政金融和外汇实施总动员,以保证军事上的需要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摘 要 :作为一份与知识分子联系密切的报纸,《大公报》有两条发展路径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报纸本身的现代转型,二是《大公报》的言论特性。以《大公报》的历史演变为例,通过...
摘要 :禁烟是近代涉及公众利益的一项事务。1924年,中华国民拒毒会的成立,体现了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结社自由。该会以《拒毒月刊》作为舆论调节机制,营造出政权系统之外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