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1929年9月,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声援苏联,在东京参加日中朝三方联合发起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遭到日本警察的大肆逮捕,史称东京事...
内容摘要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提升,一举进入世界“四强”之列;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给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以极大振奋,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中国当时并...
【内容提要 】 本文借助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卜凯农家调查资料,对民国中期我国水稻和小麦地带六大农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因...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破坏大后方的生产力,扰乱大后方的社会秩序,以达到其征服中国的目的,凭借其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对以重庆...
内容摘要 :南方国民党掀起北伐后,原属民国北京政府的许多军事实力派通过易帜倒向革命。阎锡山就是此类易帜的典型代表,但阎锡山的易帜是经过较多政治考量的,他意识到保境危机时...
【内容提要】 在中国城市与市镇史的研究中,施坚雅模型虽然影响深远,但运用其理论方法开展个案研究的尝试却并不多。近代以来有关嘉兴城镇人口、工商业、行政与社会机构的资料记...
内容摘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与陈济棠的“借道”谈判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命运。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是陈主动谈判的政治缘由,红军在军事上的有效对抗是促...
摘 要: 1939年底至1941年初,在应对因国民党的驱赶政策而产生的新四军危局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并实施了将新四军战略重心向长江以北地区转移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和...
【内容提要】 近代西方工业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多以自有资本为主,而民国时期国内民营企业在最初招股创办时,所募集的自有资本往往只能维持企业购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需要,对于依...
内容摘要 :1940年代,在上海非沦陷时期,“日光节约”运动得到广泛和持续推行。不过,其起止时间屡有变化,缺少规范。此项运动的经济效应虽然并不明显,却不失行政功用与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公学之创立源于爱国运动,且由革命志士创办。受清季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公学试图破除省界,行自治之制,立民立学堂之典范,并将办学成效视为检验民族自立的试...
【内容提要】 中共早期因师法苏俄和接受苏俄“先党后军”的指示,未能积极注意军事,待北伐推进,国民党武装坐大,中共方感受到危机,开始关注“枪杆子”问题,并试图有所补救。但在国...
内容摘要 :1944年重庆中外记者访问团冲破重重封锁,进入延安及敌后根据地,了解到边区进行的彻底的社会和政治改革,认为边区的事业,是一种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革命奇迹,誓言...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新式学会的基本功能,是增进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学会、期刊与年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学术体制:有学会必有会刊,有会刊必有年会。学...
【摘要】 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清朝历史书写,关系到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关系到民国政权合法性的确立。民国教科书对清朝统治持批判态度:北京政府时期主要从“共和”立场批判清朝专...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向政府请愿的一个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新中国的民族承认政治并非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言仅仅是国家权威的产物,亦非仅仅是仿照...
内容摘要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运动是主战场以外的第二条战线。中国青年学生有着深重的爱国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而清贫的生活现状和惨淡的就业前景,使他们在...
【内容提要】 自晚清以降,明末清初的历史不断浮现在读书人视野当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的思想资源。抗战期间,在国共两党合作抵御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双方的摩擦仍然接连不断,...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获得了迅猛发展。面对国民党编织的严密文网,左翼文化界采取巧妙的宣传策略,灵活利用一切办法,如通过形式的伪装和向中立甚至国民党报刊渗透...
内容摘要 :北伐前国民党在广东兼有执政党与国民革命党的双重身份,在广东农民运动中,存在冲突。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倾向于支持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以换取农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