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尧舜时期就有治世的思考。《商君书·修权》有“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指出尧舜治理的核心价值即天下为公,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建功立业,为...
“九州”概念产生自何时?其历史演变经历了哪些过程?在现代学术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九州”及其相关古史问题?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日主办的“九州问题”学术研讨...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料建设,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如《东吴学术》2012年第3期开设“学术年谱”专栏,2014年推出“年谱丛书”等。当代作家年谱,以谱主生活的年岁为纲,月日为纬,根据...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这类城市的共性是沿用时间过长,历史古迹破坏严重,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就是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而建都时间早...
对话嘉宾: 车文明(山西师范大学教授) 姚小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主 持 人: 王志峰(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 今天在这里进行“戏曲文物与中国戏曲史...
由施大畏主编、朱国荣执行主编的《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1949—2009)》,共十二卷,分别为中国画史、油画史、版画史、雕塑史、水彩·粉画史、连环画史、年画史、宣传画史、漫画史...
他给参与国联满洲调查团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去信,列举历史上因出使“或囚或杀”的洪皓、左懋第的榜样,希望顾慷慨成行,藉此揭露日本拼凑满洲国、分裂中国的阴谋。他说:“足...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关注中国抗战研究的动态,立足跟踪学术前沿,解读探索若干抗战史研究中的新问题,辩证地阐述了中国抗战十四年与八...
陶渊明在世的时候,文名并不显赫。当时,他有一位忘年交的“小朋友”颜延之,是比陶渊明小十九岁的著名作家。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作了一篇《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的文学...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传习录》中有关儒家经典话题讨论的梳理,深入考察了王阳明对思想史的诠释方法,即从心本体论的生命实践角度去理解儒家经典。首先,本文大致区分了《传习录》...
提要:学术界从哲学角度对王阳明的思想发展过程已有论述,但没有从经典诠释(经学思想)角度梳理其思想形成及发展。本文立足于经典诠释,主要分经典诠释奠基时期、经典诠释发...
王夫之为学淹通经史子集四部,著述丰厚,卷帙之积,几于等身,尤以经学见长。于诸经除有诸《稗疏》、《考异》外,还撰写了大量发挥经学思想的著述,如《周易外传》、《周易内...
提要 北宋李觏所著《周礼致太平论》一书早于王安石所著《周官新义》,是宋代“周礼学”和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著作,收入今本《李觏集》[1]当中,共有五十一篇,包括内治、国用、军...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把对礼的研究或礼学视为清代汉学的中心或主轴,认为清代中期存在着一个礼学的复兴,礼学的复兴被概括为“以礼代理”。其主要依据是清代汉学家谈礼而不谈理...
2013年9月1日,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吴锐研究员应台湾佛光大学历史系邀请赴台讲学,内容为有关中国上古史与史学经典等问题。为期1个月。...
侯外庐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从1954年建所起,长期担任历史研究所的领导工作。他以独创的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的科学研究道路和科学的育才之道...
提要: 有关《传习录》的研究已往多侧重于其刊刻形成的过程,而本文以《王阳明全集(新编本)》所收入的序、跋、小引等,分析明儒对《传习录》的刊刻及旨趣,并以此说明王阳明...
先秦名家(School of Names, ming chia ),以惠施(Hui Shih)、公孙龙(Kung-sun Lung)为其主要代表。[1]公孙龙,赵人,亦有说魏人者,其生卒年不可考,但《庄子·天下》已明确指称公孙龙等...
2014年5月23日,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科研处和思想史研究室邀请美国达慕思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汉学家艾兰(Sarah Allan)在我所1239贵宾室联合举办题为“《赤鸠...
本文旨在考察朱子的實理觀下的禮學實踐及其實理與禮的關係。在進入此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對筆者此前與此直接相關的三項研究——朱子的“實理”觀、朱子對《論語》“克己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