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在一些书刊中,讲堂上,以至大学生宿舍里,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思想、风骨、行止,一时似乎成了议论的热点。 无疑地, 作为一位有多方面重大成就的前辈史学大师, 陈寅...
在早期洋务派思潮研究中,有许多学者已经对冯桂芬及其《校邠庐抗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很少有人涉及过在百日维新中有过重要表现、却又落得一个可悲下场的翰林院...
师复主义是对中国无政府主义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领袖刘思复的思想和学说的尊称,是他的门徒在他死后赋予的。对师复主义的评价向来是见仁见智。笔者试图把它放在中国近代思想...
在《汉书·艺文志》中,《吕氏春秋》被归于诸子部杂家类。其小序言:“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显然,《吕氏春秋》是属...
宋代“经世史学”的天空群星灿烂,司马光及其所编撰的《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 》)则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宋末元初的学者胡三省(字身之)以《通鉴》为文本,撰著 《资治...
由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七卷是“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断代史。本卷是程溯洛、陈振、李桂芝、白滨、张博泉、俞永炳、孟古托力、余大钧、魏良弢、祝启源、...
在世界历史由点到面、由面到片最终形成整体发展的轨迹中,有许多的要素在起作用。这些要素与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或是相伴而行,或是互为因果。形成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
杨翼骧先生是史学界老前辈,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审慎,为青年史学工作者树立了榜 样。所著《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下简称《编年》)三册,将我国先秦至明代史学发展 过程中所...
郑观应(1842-1922年)作为人们所熟知的改良主义先驱之一,他的一系列时论经由后人的反复考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常识。郑观应撰写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的《救时揭要》和成书于...
从世界范围看,本世纪60年代以前,对十月革命与俄国问题的研究,有三个派别:一是苏联派,即苏联国内作为党领导的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学领域。二是自由派,即由西...
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注: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 01年8月。)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的教材。全书由绪论 、正文十八...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往往要经历巨大的危机和灾难,并以此为契机,开始新的转机和生机。正如恩格斯在甲午战争前一年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
城郊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它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实际是一种越来越分散化的城市,密集的商业区和贫民窟坐落在它的中心,而住宅区和工业区则以前所未...
洪宪复辟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场悲剧,也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闹剧。在做了4年的民主共和总统之后,他竟然从“即改为君主也未必有以加此”[①]的位子迫不及待地爬到炉火...
白寿彝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现已出版7卷12册。这部通史以其规模之宏大和在体裁上力图创新,从编撰工作一开始就受到史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在人们终于能够陆续...
内容提是《民权初步》是孙中山的重要理论著作《建国方略》一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列。可是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
一、前言 中文“新”字,原义为取木,常常用来和“旧”字作对。新与旧是永远相对正确,只是“新”绝不一定代表真理,“旧”也并非全是垃圾。不过人们多爱弃旧迎新。新而且能成...
《战略与管理(总第19期)》刊首所载萧功秦先生之《关于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下简称萧文)一文拜读后,获益匪浅,感触良多。由此引发我对清末“保路运动”的兴趣与思考,...
《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由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于上海,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1889年由英美在华基督教组织--广学会接办,是一份集新闻报道、中外...
在近代农民起义史和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倘若始终如一地站在起义领导者的正义立场来评判历史,分辨是非,是否就能确保站在被压迫阶级的正义立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