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应用身体感理论,以哈尼族长街宴食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如何于宴会情景中成为人们理解自然与实践社会活动的依据。哈尼族长街宴食物的属性虽然与其物质特性与用...
摘要: 1949年至1965年,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实施有效维护了祖国统一,保证了西藏社会内部团结,奠定了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同时也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
摘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面向南亚的重要连接点,对于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非常大。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总...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我的家乡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川东北一带,素有巴人故里之称。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俗称元九,是达州民众走出家门登高的节日,2006年...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大...
在早期中国,食物的制作、消费与交换,以及在宗教祭祀时准备食物、祭献食物的行为,与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治国之道以及古代的圣人观念息息相关。在餐桌与祭台合二为一的礼...
摘要: 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目前出版的非遗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其编著者涵盖了政府、学者和民众。通过对非遗著作的...
摘要 :大禹治水神话在今天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治理洪灾是鲧禹神话的一个核心母题。相比溯源、究古的流行研究路径,以现存神话景观为中心的朝向当下的研究...
为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1月23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下,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指导...
摘要 :明代山东的婚丧礼俗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变化。明代中后期,山东呈现出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交融的格局,本末观念动摇加速了社会的转型,社...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28年3月21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刊行的《民俗》周刊意义非凡。《民俗》周刊继承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传统,在其前身《民间文艺》的基础上...
摘 要: 陈原先生是当代促进社会语言学本土化的最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家之一,对民俗语言学给予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显系其学术思想的敏锐与视野的宽阔。其社会语言学主张及其...
摘要 :从中产阶级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对基于中产阶级田野调查的成果进行密集化梳理,找到定量与田野调查之间可能构成联系的基点,从而展开民族志的论述。研究发现,住房空间...
摘要 :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媒介成为学者解读人类文化与信息传播的重要维度,民间叙事在多元媒介中的现代传承机制,表征了媒介、民间叙事与人的互动关系。木兰传说是民间叙事在...
摘要 :宋代以降冀鲁豫地区诸多村县每年正月或六月均要举行祈拜火神的节庆仪式,其所祭祀的火神既非上古时期的吴回、回禄,又非东厨司命灶王神,此火神被称为火德星君。火德星...
[摘要] 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标志和开端,我国非遗保护的标准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工作规范体系在实施...
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科的开创者,是中国民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钟敬文全集》出版,有助于进一步研讨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总结中国民间文艺的发展历程,研讨新时代...
摘要: 边疆的存在即人民的存在,人民是边疆存在的“终极理由”,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对国家的认识与认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边疆各族人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