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湖南,我们总会想到屈原的《离骚》,想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过这个洞庭湖以南的内陆地区,远古时期曾被认为是不适生聚的地方。西汉时期,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虽然关于西班牙基督教的早期历史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学者通常认为是圣·雅各在公元1世纪将基督教传入伊比利亚半岛,此外,据说圣·保罗曾经到达伊比利亚半岛的最西边——赫拉克...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合作,共赴国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全...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灵性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家认同不仅未遭削弱,反而日显重要,因为国家仍是国际生活的...
5月8日,第十一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在甘肃庆阳落下帷幕。作为玉帛之路系列考察活动的策划者,笔者认为,近年来玉帛之路调研的学术新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中原与西部玉文化起源...
随着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的发展和演进,及其与考古学的关系不断加深,学界最近针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遗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名称,即“人类骨骼考古学”(Hum...
本报济南5月23日电 (记者张清俐)5月20—21日,由山东大学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主办的“世界史中的中国城市研究工作坊”在济南举行。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曾庆盈对北魏时期的拓跋王...
原题:推动文明互鉴 提供学术资源——海外中国学研究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初始之际,美国《生活》周刊评选100个对上一个千年人类进程影响最大的人物,中国航海家郑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民族主义兴起和非殖民化背景下,非洲史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兴起。当时的非洲大陆是非洲史研究的中心,涌现出一些重要的非洲史学流派,如西非的“伊巴丹...
丝绸之路不仅是我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路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浓缩的全球文明史,一部世界古代艺术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自从人类摆脱穴居以后,建筑就无处不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越来越讲究。中西建筑各有其特点及辉煌历史。仅就西方的建筑风格而言,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
作为古代中国对外交通史上的重要文化符号,丝绸之路既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又是人们想象未来的起点。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赋予历史上...
仰韶文化对于中国考古学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也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也被视为近代田野考...
匈奴的族源问题是史学界长期聚讼不决的一桩公案,众口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概而言之,目前共有六种看法,现试略加辨析。 汉人苗裔说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
【说古论今】 对于阿拉伯半岛你了解多少?国博刚刚闭幕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其实就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的一个展览。 2012年,牛津大学在沙特阿拉伯启动了一个古沙漠...
刘新成教授的《英国议会研究1485—1603》于2016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1995年以《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之名出版,21年后改名再版,做了重大修改,增加近1/3篇幅,我以为很值...
本报敦煌5月23日电 (记者曾江 朱羿)近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裕固与敦煌’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裕固学研讨会”召开。与会学者以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民俗、人口为视点...
近年来,文献史料的整理颇受学界重视,文献整理类研究项目在课题立项中数量增多,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版发行。但有学者反映,一些文献整理类项目虽有研究之名,却侧重“整理”,...
公元前2世纪,原生活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月氏人在匈奴和乌孙的打击下,被迫西迁至中亚阿姆河以北的区域,从而引发了张骞出使西域、全线贯通丝绸之路的壮举。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
著名历史学家李文海的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是其学术遗产中值得特别重视的部分。毋庸讳言,在他之前,早有学者涉足过这一领域。但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涉足之初便对其理论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