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黄埔系”的潮起潮落
“黄埔系”因黄埔军校师生而得名。从1924年到1926年在黄埔本校招生并毕业的6期学生共有1万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需要区分的是,在蒋介石掌控的国民党军队中,黄埔师生并不等于“黄埔系”。能称得上“黄埔系”,至少有3个基本资格或者说是条件:一是前6期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三是忠于校长蒋介石。如蒋介石曾以阵亡于陕北的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阵亡于孟良崮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很多,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
“黄埔系”从产生到羽翼丰满,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924年10月,黄埔校军与友军一起平定商团叛乱后,于11月和12月先后正式成立军校教导第1、第2团,由何应钦(日本士官学校生)、王伯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生)分任团长。次年参加东征北伐,这一时期为黄埔校军时期,也是“黄埔系”萌芽时期。
1925年2月,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成立党军第1旅,旅长何应钦,校军变为党军。4月组建以钱大钧(保定军官学校第5期留日生)为团长的第3团,6月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后增加了第4、第5团,由刘尧宸(保定军官学校第7期骑科生)、蒋鼎文分任团长,此为国民党党军时期。8月,第1旅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师长何应钦,原党军第4、第5团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两师合编为第1军,军长蒋介石,骨干用的全是黄埔毕业生。第1军在次年参加了北伐。这一时期为国民革命军成立时期。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北伐军占领东南一带后,蒋介石将第1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黄埔系”的重要人物刘峙(保定军官学校第2期步科生)任师长的第2师,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中,是上海大屠杀的主要帮凶。从此开始,“黄埔系”成为蒋介石利用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便,以国家力量养成效忠其个人的一支武装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