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军撤往台湾后,蒋介石重整缩编部队,许多黄埔生也与大批杂牌部队的将领一样被强制假退役,同时对台湾部队进行嫡系大接替,少数黄埔生亲信桂永清、王叔铭、袁守谦、石觉、袁朴、罗列、罗友伦、罗奇、陈大庆等得到重用。而最终晋升一级上将的有桂永清、王叔铭、彭孟缉,解放战争末期逃到越南被囚后被遣送回台湾的黄杰,有带着整编制部队撤往台湾的刘安祺、刘玉章,还有在金门战役中成名的胡链、高魁元等8人。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时势,提供了以往所没有或罕见的机会,把平时默默无闻的人造就成为时代的英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势造就英雄,黄埔军校的军 蒋介石在台湾迎接美国特使 神将星们的“拜将”之路也是如此。
时代变迁,21世纪初论说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或瞻前顾后,或投鼠忌器,或隔靴挠痒。随着那代人的远离,那个年代已经成为历史,21世纪的当代中国人,可以比较客观地论说半个世纪前的黄埔军校了。黄埔战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模仿《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模式,将黄埔军校师生也“封”出了“一百单八将”,虽然不尽合理,但也能反映出黄埔英杰阵容的一个轮廓。
开列“一百单八将”名单,肯定会有多种版本。甚至过若干年后,会有“及时雨”、“智多星”、“黑旋风”的别号或绰号,加在这些黄埔师生的头上。本书作者预测,只要这个社会还崇拜英雄,黄埔军校的故事就会继续讲下去,因为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充满“拜将”传奇和众多战将的英雄魅力。
黄埔军校虽然以其培养军事人才着称,但其中也不乏各界的显赫人物,他们也许没有辉煌的战绩,可是其贡献与业绩同样使黄埔骄傲。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有叱咤风云的战将,也同样不乏思维细腻缜密的着名文人,像政治教官沈雁冰、第6期学生臧克家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着名诗人。还有被称为奇才的第2期学生聂绀弩,教官成仿吾、郭沫若,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坛巨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