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29年至1931年的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这支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打败了唐生智(保定军官学校第1期步科生)、张发奎、李宗仁、石友三、阎锡山和冯玉祥等部。蒋介石通过改编、改组这些军队,大批安插、起用“黄埔系”军人到要害岗位上,从而大大扩展了他的军事实力。由于“黄埔系”军队在组织、纪律上相对比其他部队要强一些,财政、装备、后勤也较为充足,所以在历次战争中屡败众军阀,从而政治军事实力愈益雄厚。此后,在多次进攻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围剿”红军时,“黄埔系”都是主力。但这时的“黄埔系”还未能全部掌握大权,在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大权多被“保定系”和黄埔教官掌握,黄埔生中除胡宗南等少数人外,一般只是中层军官,并未真正掌握上层指挥权。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在历次战役中,先后有谢晋元、戴安澜等20多名将领壮烈殉国。也正是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
全面内战时期,“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两年内,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指挥官,如地区“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大部分来自“黄埔系”,甚至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军事教官刘峙蒋介石靠来自“保定系”等军校的教官在黄埔这个平台上起家,因为一则黄埔学生要由他们来训练教育,二则黄埔毕业生缺乏独立作战和军事指挥的能力和经验,要执掌军队大权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的磨炼。在这个过渡时期,要由“保定系”等军校的教官来支撑局面和带领黄埔学生。所以,在黄埔学生初出茅庐前后,黄埔教官还需一路引领,执掌中央各军事部门的大权,即使在抗战和全面内战时期,这个“保姆集团”仍未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