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三峡工程论战曝光:毛泽东亲自批示需反面报告(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本刊记者今年11月提出采访请求后,陆钦侃夫人周文琮在电话中说:“老陆97岁啦,不能走了,只能坐在轮椅上,耳朵也聋了。有人来谈三峡的事,就很激动,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到处找资料,找不到就发火。他干什么都很执着,太认真,怎么劝也不行。怕他犯病,这几年我谢绝了所有关于三峡的采访。他的一些老朋友,三峡反对派来信、寄材料,我也都不让他知道。”
     2000年,陆钦侃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三峡工程论证水文组专家叶永毅、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温善章等50位专家联名呼吁保留三峡大坝导流底孔,以确保初期蓄水位156米时宣泄大洪水的能力,以把握主动,观察并能够处理可能发生的泥沙淤积问题,并先按156米水位移民,以缓减移民困难。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陆钦侃当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是在得知三峡工程在2009年即将抬高至最终蓄水位175米,并即将封堵设在大坝底部的导流底孔之后,提出这一呼吁的。
     按照1993年批准的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三峡工程拟于2003年开始围堰挡水发电,2007年蓄水156米,2013年最终蓄至175米,留有6年时间观测泥沙淤积情况。
     “我们很不理解为什么急于要提高蓄水位至175米,既大大增加移民难度,还要冒着蓄洪淤积对库尾重庆港可能酿成严重祸害的巨大风险?”陆钦侃当年表示。
     三峡工程于2003年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水至156米,2008年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蓄至172.8米。
     175米蓄水为什么提前了?81岁的清华大学教授、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张仁向本刊记者作出解释:一来,近年泥沙淤积情况好于预期;二来,“如果担心淤得很厉害,影响重庆港,那就应该让水位蓄上去。水库水位在156米以下,回水到不了重庆,就看不出泥沙淤积对港口、航道的影响。”
     张仁说,这一意见说服了决策者。
     黄万里遗嘱
     2001年8月27日,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离世,享年90岁。
     据其家属和知情人记录,黄万里在全国人大表决三峡工程前三次上书,表决通过后,一年内又三次上书,他反复强调砾卵石之危害,三峡高坝“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
     “这个观点很震惊。”当年,张仁与黄万里同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他认为黄万里的估计过于严重,近几年的监测也表明卵石入库量好于预期。
     据一位知情者透露,三峡总公司曾托人邀请黄万里实地考察,但黄已身患癌症,未能出行。
     弥留之际,黄万里留下遗嘱:“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
     黄万里遗体告别那天,李锐正在参加一个水电学术会议,同堂坐着两位三峡工程的“主建派”——张光斗(两院院士、清华教授,曾任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组长、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潘家铮。
     李锐对本刊记者说,这两位“主建派”当时都不知道黄万里遗体告别之事,“我中途去参加告别仪式,回来再开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