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学术讨论会纪要(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学史研究》 许殿才 参加讨论

范老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做的奠基工作,我们应予充分肯定。范老的创始工作固然有缺点,但不是主要的,而其成就才是主要的。今天的史学要前进,要解放思想,要大力学习外国有用的东西,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我们的创新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新。不久前,学术界有“战时史学”的提法,用以指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并认为范文澜即其典型。持这一看法的学者的动机是出于推进当前史学工作,但其立论是否有据,值得商榷。“战时史学”的含义大致有二: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所写的著作,学术听从于政治,配合中心任务,是战时政治的附属物,自然谈不上学术价值。二,“战时”早已结束,这些著作早已过时,其学术方向也无价值。我们拿上述范老的成就来相比照,“走出束缚和禁锢”之说,岂不是等于抹杀老一辈学术业绩,否定在时代推动下中国史学所达到的新阶段,岂非不恰当地夸大范老等人在三四十代存在的缺点而本末倒置?如果按此“走出束缚和禁锢”之说,那么范老等人所坚持,并且成功地做到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治学方向,岂不是也产生疑问了吗?
    周溯源: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地位,我认为有两点必须肯定:
    第一,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史学后,使中国史学发生了深刻变革,许多观念、研究法、研究领域都起了重大变化。例如传统史学认为历史的主体是帝王将相,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少数杰出人物有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传统史学认为压迫有理,造反有理,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有理,历次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发展是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循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不出清晰正确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人类社会的分析则洞若观火,认为人类社会的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们的实践可分三个方面: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历史变革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的生产力。这些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传统史学是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史学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追求的是人类的解放、自由与进步,等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使史学真正成为科学,对历史的认识更客观、更深刻,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史学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第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帮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对历史的重视和运用,可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革命政党要取得胜利,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具备革命理论、历史知识、了解现实。他一生实践中的成功决策,无不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井冈山革命时期,他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就是总结了历史上某些农民起义犯流寇主义的错误。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适逢甲申年李自成失败三百年。毛泽东重视李健侯写的《永昌演义》历史小说,认真研读。重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并作为整风文件,要求全党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避免重蹈“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的覆辙。1949年上半年,蒋介石集团为挽救垮台的命运,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此时国际上兄弟党某领导人也建议中国共产党划江而治。毛泽东断然拒绝,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不可沽名学霸王”,避免了使革命半途而废的历史悲剧。在进京前夕的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号召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他把进京执政比作“进京赶考”,一定要考好,决不能退回来,决不当李自成。由于借鉴了历史教训,从而头脑清醒,措施得力,避免了李自成“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那种悲剧。总之,每逢重要关头,都可看到毛泽东对史学的运用,史学对他的宝贵帮助。
    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推进史学发展
    同志们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谈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新时期思想活跃,是文化探索的新阶段,多种思潮与流派并存表现出学术文化的繁荣,但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会上,有的同志就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些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苏双碧: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吴晗解放前写的《朱元璋传》还有学术性,解放后因为要为政治服务,所以再版的《朱元璋传》就没有学术性了,没有价值了。我查阅了有关材料,实际情况正相反。吴晗自己讲解放前他写《朱元璋传》,有两个目的,一是挣稿费,二是骂蒋介石,而且写在西南联大,材料少。因此他自己说:对这本书,感情极端坏,连看都不想看,很反感,唯一的办法是重写。解放后重写的本子重视了学术性、科学性,材料也充实了。写上述文章的人,可能并不了解这个情况。但却要这样说,是不是反映了简单否定解放后的学术工作的一种倾向。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文化讨论热潮。第一次文化热的主调逐渐演变为否定传统文化;第二次文化热主要是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
    文化热本来是繁荣中华文化,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的契机,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个正确的认识,对建造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第一次文化热中,讨论的声音和基调都向西方化倾斜。以至于一说到传统文化,就引起年轻人的反感。这种偏激的舆论导向,在青年学生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其实,从方法论上说,对任何文化都要抱着辩证的、分析的态度,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只有否定其糟粕部分,肯定其精华部分,才能减少一些片面,更接近客观实际。外来文化如何吸收,吸收什么,最好是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比较进行鉴别。如果简单地一边倒,人们的思想就会受到禁锢。特别是青年学生,多听一些不同声音,不仅可以引导思考,而且可以避免那些偏激。
    九十年代出现了第二次文化热,这次文化热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接连不断召开,出版了许多大型的“国学”研究丛书。对于这次出现的“国学热”,学术界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热”得不正常,是“炒作”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读物趁机泛滥,应该降温,加以整治。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国学热”中,出现一种“话语转换”,亦即批判激进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从批判激进主义,否定革命入手,其主旨“关心的主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起某种“侵蚀”和“解构”作用。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重视传统文化是个好现象,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总体上应加以肯定。所谓“国学”热,只是传媒的一种形象说法,许多国学专著还无钱出版,根本谈不上热。至于重新使用“国学”这一概念是否妥当,只能说也无不可。严格来讲,“国学”含义并不清楚。它不过是表示中国学术的约定俗成的用法。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内容,这些都包括在“国学”这一概念之中,含义很庞杂。其实,就文化学术这个范畴来说,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没有用“国学”这个概念来给本国的文化定位,特别是欧美各国,从文艺复兴以来,他们宣扬的是文化的国际化,向外国介绍和推行他们的文化,而没有把一些本国特点的学术文化称为“国学”,自囿于本乡本土。文化学术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但它并没有被德国人看成“国学”,而很快地向世界各国扩散,成为人类最进步的思想和理论之一。从这点来说,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概括为“国学”未必科学。至于国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有人担心国学热会导致用国学代替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和国学不是处在一个层面的问题。二者不可能互相代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