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徐兆仁 参加讨论

陈寅恪在《与妹书》中,留下了他当年穷治语言文字之学的踪迹:
    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与希腊、拉丁及英、俄、德、法等同属一系。以此之故,音韵训诂上,大有发明。……旧藏文既一时不能得,中国大藏,吾颇不欲失此机会,……又蒙古、满洲、回文书,我皆欲得。可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注:《学衡》,第20期,1923年8月。)。
    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记蓝孟博语):
    陈先生演讲,同学显得程度很不够。他所会业已死了的文字,拉丁文不必讲,如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及中波斯文非常之多,至于英、法、德、俄、日、希腊诸国文更不用说,甚至于连匈牙利的马札儿文也懂。
    在清华时,不论天气冷热,常乘车到大高殿军机处看档案。清时机密都用满文书写,那是最原始的史料,先生一本本看,重要的就随手翻译(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陈寅恪的女儿流求回忆:
    父亲从不满足自己掌握的治学工具,每逢星期六上午,不分寒暑都进城到东交民巷找一位叫钢和泰的外籍教师,学习梵文(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陈寅恪在国学方面,修养也很深。俞大维先生曾指出:
    我们这一代人,不过能背诵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寅恪先生则不然,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因此《皇清经解》及《续皇清经解》成了他经常看读的书。
    关于国学方面,他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因是他幼年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训诂之学,曾用过一番苦功(注:《陈寅恪先生论集》。)。
    陈寅恪的弟子蒋天枢记载:
    是时先生教学在佛经与中国史方面,然仍留意古籍及中国古文字之学。本年(1927年)秋,曾令学生戴家祥迻录马叔平校孙仲容《名原》于所藏本上。又令人传抄孙仲容《尚书骈枝》(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中国传统学术讲究根柢之学,即音韵、文字、训诂之学。通家认为以此入经,则经学可信。以经学入史,则史学可信。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忆寅恪》记载:
    第二年到了清华,四个研究教授当中除了梁任公注意政治方面一点,其他王静安、寅恪跟我都喜欢搞音韵训诂之类问题。寅恪说你不把基本的材料弄清楚了,就急着要论微言大义,所得的结论还是不可靠的(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通达其语言文字,方可直接解读第一手资料,避免迻译之误、间接之患。与此同时,方有可能详细地占有可靠的资料。乾嘉学派对考据学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但陈寅恪以贯通中西之学,棋高一筹。他曾举例指出:
    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注:《学衡》,第20期,1923年8月。)。
    通晓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可以对各国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源流枝蔓进行深入的考察,对某一系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传播进行直接的研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比较研究就有了先决条件。学者一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上,使学术视野异常开阔,学术眼光十分高远。陈寅恪正是以其卓越的才识、深厚的功力,驾驭多种语言文字,藉以治学,左右逢源;用以比较,游刃有余。因而其学术创获,超过前人,高于同侪,也使后来者视为畏途:
    先生运用多种语言进行语文考证之例在其著述中屡见。例如在考证《蒙古源流》一书时, 他用满文、 蒙文、 中文相互印证, 考证出Temegetu为榆林,Turmegei为灵洲,与Derssekai和Deresgai等名, 同属一地, 因而辩证了施密德(Isaac JacobSchmidt )蒙文译本将Turmegei和Temegetu误为一处的错误。
    先生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使他在考据学上远远超出乾嘉诸老,辩证了不少前人的错误。例如,他指出天台宗智者大师误“悉檀”之“檀”为“檀施”之“檀”,因而将“悉檀”释为“遍施众生”。而不知“悉檀”是梵文Siddhanta的对音,其字从语根Sidh 衍出,意为宗、理;而“檀施”之“檀”为Danna的对音,其字从语根Da衍出, 两者绝无关系(注:《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陈寅恪治学,用思之细密极于毫芒,虽沿袭清代乾嘉学派治经之术,实汇集中西治学之道于一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陈寅恪治学之利器是比较语言学,其所善之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他的研究实践表明:越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宏观研究,越能揭露历史文化的真实,洞察历史文化的真相,把握历史文化的规律。语言文字提供了这一多角度、全方位宏观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此虽为学者研究之关隘,实达真理彼岸之通途。陈寅恪直接研究文化本原的心得诚属治学的不二法门,其匠心独运、金针度人之功,虽历千秋,亦不可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