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4)
3.综合分析 陈寅恪善于综合分析古人的言论和行事,中国历史上素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由此他认为后人研究就不能有失偏颇,必须综合言行,以考其实。他指出: 言,如诗文等,研究其为什么发此言,因为古人有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之论,所以诗文等与当时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就有某种关系。如“清谈”为什么发生,与当时社会有何关系等”(参《清谈与清谈误国》)。“事,即行,行动,研究其行动与当时制度的关系。《通典》、《大唐六典》、《唐律疏义》皆讲制度(system )组织(st-ructure )方面,现在要研究制度的放行(function),研究制度对当时行动的影响和当时人行动对于制度的影响,研究某种行动为何发生,如结婚必与民法有关,杀人必与刑法有关(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通过对史料记载所研究对象的言论和行事的勘合,就容易看清历史真相和本质,见识自然高人一筹。 4.神游冥想 陈寅恪治学,极其注重史料,并深知历史文献残缺不全,史料考证范围局限,历史原貌恢复不易,知人论世断语极难。所以研究者决不能划地为牢,自缚手脚,必须另辟蹊径,双轨齐下。他指出: 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5.精思博识 古有“见多识广”、“老马识途”之谚,古今中外富有通识之士,无一不是博览群书之人。陈寅恪之侄封怀所撰《回忆录》记载: 祖父藏书很丰富,六叔在他十几岁以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他终日埋头于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余大维记载: ……对于史,他无书不读,他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的《天官书》、《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晋书·刑法志》、《隋书·天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地理志》等等。关于各种会要,他也甚为重视,尤其重视《五代会要》等。他也重视三通。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诵。其他杂史,他看得很多(注:《陈寅恪先生论集》)。 陈寅恪之女美延追记: 父亲在德国留学期间,官费停寄,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胡守为先生撰文指出: 先生早年四出求学,从不以猎取学位为目标,故虽留学欧美多年,并无任何头衔,但其学识却深得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推崇。在德国留学时,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中“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毛子水《记陈寅恪先生》载《谈陈寅恪》)。吴宓于一九一九年在哈佛大学结识先生,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文,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吴宓《空轩诗话》)(注:《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天下之大事成于细,天下之难事成于易,陈寅恪以其坚强的毅力,长年苦读不辍。双目失明之后,他借助手之力听读,世罕有所俦。其视学术胜于生命的精神,诚能泣鬼神,惊天地。陈寅恪治学之论,厚积薄发,价值弥高,常能廓清旧说,激荡新学。观陈寅恪读书札记,即可明证。 蒋天枢先生深知陈寅恪读书之法意义重大,特为表出: 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细,达于无间,常由小以见大,复由大以归于细;读者倘能由小以见其大,斯得之矣。先生读书,用思绵密,用语雅隽,立言不多而能发人深省。所记,大抵申抒己见,或取新材料补证旧史;或考校异同,与前贤札记之以铺叙例证得出结论者,颇异其趣。将来先生书出,对于未来学术界将有深远影响,可预卜也。 ……先生生平所著书,大多取材于平素用力甚勤之笔记,其批校特密者往往即后来著书之蓝本(注:《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弁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