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社会科学战线》 戴逸 参加讨论

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上不再是地主和农民两支力量,而增加了一支帝国主义、外国侵略势力。从此中国社会产生了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抵抗外国的武装入侵,外国欺负你,你必须进行抵抗。当然由于力量悬殊,打不过外国,事实确是如此。但打不过也必须抵抗,因为妥协就更没有出路,妥协、求和,帝国主义还是要欺负你,战争的性质就决定了这一点,它是一场侵略战争。人家要打你,你不抵抗也躲不开这场战争。而且如果不抵抗,你的民族精神就萎缩,就失去了民族的信心、失去了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就很危险了。进行抵抗,则可能在抵抗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为什么说近代的主和派误国,我的看法不一定对,李鸿章打日本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打日本当时确实是打不过,但不打不行,日本要打你,日本不打败中国就起不来,就不会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只有打败中国,从中勒索很多赔款、土地,它才能够得到原始资本积累。所以日本非要打中国不可,你没法退让。当然李鸿章也有他的考虑,他觉得不打,请别的国家调停是不是也可以?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抵抗。妥协之后,不仅还要赔款、还要割地,而且失去了你的民族的信心和尊严,这更危险。这是一个任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任务一直延续下来,可以说是从清朝中叶一直延续下来。第二个任务就是必须要向侵略者学习。这就矛盾得很,要抵抗侵略就必须要向他学习,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否则无法抵抗。学习先进的事物、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制度,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就是近代化的任务。一个是抵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一个是实现近代化的任务,这两个任务一直到现在还是有效的,还是这两个任务的延续。当然形势都不一样了,但这两个任务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产生。不学习就不能前进,不学习外国长处,抵抗就会不断失败,而且你的爱国行为、抵抗行为就会转化为盲目的排外,正义的爱国的抵抗,就会变成非正义的排外的屠杀。义和团就是这样,抵制侵略发展到对一切外国人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本来正义的反抗,由于不学习外国走到极端去,就变成了非正义的。所以,从此抵抗外国侵略和向外国学习的任务一直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
    第七卷:清朝自强运动及其失败(1865~1895)
    从太平天国失败到甲午战争失败,这30年的历史就是洋务运动。这个时候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在变,外国势力进入中国后,整个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各种事物和人都在变化。
    洋务运动的历史中,充满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充满着和帝国主义的谈判、交涉、妥协、反抗。19世纪60、70年代,发生修约热潮,通过修改条约进一步侵略中国;又发生很多教案,如天津教案,浏阳教案等;接着发生马嘉理事件,马嘉理在云南被杀,中英在烟台进行谈判;接着是琉球交涉,日本侵占琉球,就是现在的冲绳;接着是伊犁交涉,俄国侵占了伊犁,中俄剑拔弩张,几乎打起来。19世纪80年代,中国与法国在安南,现在叫越南,发生战争;跟日本在朝鲜引起冲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在此中间,清朝也还有抵抗的一面,所以它也要整顿武备,也要学习外国,建立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当时在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日本的舰队开始赶不上北洋海军,到甲午战争前夕才赶上了。但是,清政府跟外国也有妥协的一面,好多仗都没有打起来,只有中法战争打起来,但中国战胜了,结果定了一个屈辱的条约。无论抵抗还是妥协,都不可能胜利。因为胜利与否决定于国家的实力,清朝的国家实力不行。但在抵抗中间还有希望,还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所以反侵略的任务演变得越来越艰巨。
    另外,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的任务提上日程,这个任务和反侵略的任务同样重要。清朝开始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学习开兵工厂,上海、南京、天津、福建四大兵工厂,跟着是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织布局、漠河金矿等,工厂、铁路、矿山、轮船,带来了军事上的利益和经济上的利益。同时又急需人才,因为开工厂邀请外国工程师,但没有翻译,于是开同文馆、开船政学堂,送学生到美国去留学。詹天佑、唐绍仪等第一批留学生送出去时都是12岁的小孩,准备学9年的。又组建北洋海军。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但是,中国的传统力量太大、顽固派的势力太强大,要创新,要改革,阻力重重,非常困难,每走一步都要碰到顽固派的反对。这30年的历史,如果仔细看看那些资料真是令人长叹!招商局,开办以后不久就遭到弹劾,1873年开办,1874年弹章就三件,那些御史骂招商局贪污,骂李鸿章,总算李鸿章顶住了他们的弹劾,但轮船不准开到他们的地方,湖南就不准轮船开进去。北京要开同文馆,招收一批科举出身的高级人才进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大街小巷的揭帖多得不得了。大学士倭仁为首,骂奕欣“用夷变夏”。奕欣没办法,上奏折请倭仁来管同文馆。皇帝下谕旨让倭仁来管,倭仁故意从骑的马上掉下去,说受伤了要休养,不能管了。招科举出身的人也没有招上来,所有科举出身的人员全部抵制,参加科举的人员都是中国的精英,一个人也没有来考的,同文馆凄凄凉凉。留美学生派了12岁的小孩去,准备学9年,到了5年上都撤回来了。为什么呢?说这些孩子在外国辫子也剪掉了,也穿了西装了,有的从了基督教,每周去做礼拜。那些官僚一看,这还得了!没学完就撤回来了。当时容闳、李鸿章都反对撤回,但挡不住。造铁路争论了10年,从刘铭传、李鸿章开始上书要建铁路,争论了整整10年。朝廷里一片反对之声,说铁路一开要轧死人、破坏风水、造成很多挑夫小贩失业等等。李鸿章在唐山到胥各庄开了一条十几里的铁路运煤,开始不敢用蒸汽机,在轨道上用马拉。可见阻力之大,难以想像。后来为了说服西太后,在中南海到北海修了一条铁路,现在档案都还在。我觉得西太后是李鸿章的学生,李鸿章教她学习外国,很多事情李鸿章也是在西太后的支持下才能进行下去,否则在全社会没有多少人赞成的情况下是进行不下去的。洋务运动搞了30年,有几个科举人员出来干洋务的?没有。风气闭塞,开风气是非常之难,老牛破车,中国的传统势力太强大,传统的包袱太沉重,一下子甩不掉。
    中国是这样,日本却抓住了历史机遇。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封建国家,但是它的包袱比较小,比较早地接受了西学,它的明治维新跟我们洋务运动是同时起步,但它走得快。日本也是派留学生,伊藤博文等一大批一大批地派出去;也是开工厂,比洋务运动的煤矿、招商局开得还晚。但到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已经开了国会,成立了议会,制定了宪法,30年时间走在了前头。当时的历史形势就是这样,中国和日本在竞赛,谁走在前头谁就上来了。如果当时中国打败了日本,中国就上去了,日本上不去;反之日本打败中国,中国就上不去,日本上去了,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竞赛。中国就是由于老牛破车,走得慢,结果甲午战争一再失败,割地赔款,把台湾割走,本来辽东半岛也割走了,旅顺、大连是三国干涉还辽,花了3000万两银子赎回来的。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相当于当时日本6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把这些钱用来扩大军队、开军工厂、搞教育、建铁路,一下子上去了。中国在那样的世界里,落后,就要受人家的欺负、蹂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