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宋辽金史研究:新视野、新论题、新方法(二)(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历史研究》 柳立言 参加讨论

1.是否长久?相信大家都同意,一样东西总要传过两至三代才称得上传统。乡曲义田从绍熙元年(1190)正式建立和发挥功能,(28)到宝庆元年(1226)似乎还没有改变,但到淳祐十一年(1251)以前,就已从私人手里移转给府学管辖。因此,其准确的寿命不易确定,只能说是37年至60年之间。
    2.是否稳定?稳定是指它的性质和基本信念是否有变化,变了质就不是旧的传统了。乡曲义田原来的性质是民营和济贫,原来的基本信念是见义勇为不分彼此,到后来都走了样。梁庚尧认为,它易手的一个原因,是创办者的家族逐渐走下坡路,而且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交恶,淹没了见义勇为不分彼此的基本信念,无法再同心合力。(29)易手之后,变为官营(虽仍指派地方家族协助管理),正如王德毅所说,平时的救济如开设贫民壕等,假如由政府出钱,“实失义字之本意”。(30)事实上,乡曲义田由五百亩起始,其中两百亩即来自地方政府的捐助,这也许就是由乡居官户发起的一个好处吧。易手之后,补助的对象也扩大到在府学任职的生员,几乎是以办学为主,义田变为学田,就很难说是济贫了。它能够在官方接手后延续至元朝至正二年(1342)以后,最大的原因,梁庚尧说是“刚好配合了元朝的儒户制度”和让捐田者赢得社会声望,得以进入先贤祠从祀创建者。另一方面,入元之后的士人,“经济上既因政府的儒户制度而可以获得优待,政治上则〔因科举的停办〕已缺少实践道德理想的空间,士大夫又何必挺身而出,承担解决地方上贫士、贫宦家计困难的领导责任?”换言之,尽管元代贫士(尤其是挤不进儒户的知识分子)面临比宋代更大的困境,但士人家族已放弃领导的责任了(也许忙着去开办有名利可图的书院罢)。一个连创办者都维持不下去的传统,能否成为一个地方性的传统呢?这固然有着不敌大环境的无奈,但我们不得不说,义庄已变为一个缺乏士人家族积极参与和实践理想的官方事务。比起那些怀着“三年囹圄空,四野牛羊披”的理想、在元代担任基层吏员、努力维持两宋吏治传统的穷困士人,这些不能挺身而出的士人家族是否应感到惭愧?(31)更有甚者,义庄的管理已是百弊丛生。王应麟《义田庄先贤祠记》(约1293)说:“成画犹存,〔而先贤之〕初意寝失……慨实惠之未遍。谓职囗之冗员,子孙之继廪,二弊不可不革”。(32)可见易手之后,受惠者减少,支出却增加,既有少做多吃的冗员,也有吃着义庄长粮的子弟兵。这个情况并无多大改善,薛基《重建义田庄记》(1317)说自己“与闻其事,则弊弛非昔,屋亦如之,虽有粟,且无所容”。(33)学人所说的地方传统和乡里意识,至此已是名存实亡了。
    3.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假如我是当地的一介平民,恐怕很难受到乡曲义田的感召,因为与我完全无关。即使我要栽培子弟成为士子,在培养的过程中,也不能从乡曲义田得到任何帮助。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一般的救济行为,如赈灾和各种慈善活动,似乎更能受惠,更有吸引力,同样甚至更有资格成为地方传统。假如要排出优先次序,它们应在乡曲义田之上。简言之,乡曲义田只能成为士人社会的传统,不是庶民社会的传统;只是菁英乡里的意识,不是百姓乡里的意识。
    4.是否得到认同者的优先选择?今天的学术界喜谈多元,它们固然不是彼此排斥,但是否仍有轻重先后直接间接的分别?在士人社会里,也有着相同性质的其他传统,乡曲义田会排在前面吗?相信不会,因为它的效用太有限了。假如我是一位穷困的士人,我最渴望的,是尽快考取功名,脱离穷困,而不是等着“亲丧不能举,孤女不能嫁”的降临。所以,我会选择“科举会社”作为优先传统,希望它长命百岁,因为它能帮助我提高考试的技艺(有如今日之补习社)和补助我赴考的费用,而且有祭祀活动和“贫贱相扶助,富贵不相忘”的理想(中举出仕的社员捐助未中举的社员),最重要的,恐怕是一份“参与感”。(34)所以,无论在精神、实质和开放程度上,它都远胜乡曲义田。上文提到义田“实惠之未遍”,其中一个原因,难道不就是“士非甚不得已,亦以干请为耻”吗?(35)假如是鱼与熊掌,我宁舍乡曲义田而取科举会社。也就是说,评估一种价值或意识,应留意它与其他意识的关系和竞争力。一个人因其角色之多样而可以同时具备多种意识,当它们互相竞争时,例如家族意识和乡里意识竞争、国家意识和地方意识竞争,究竟哪一种意识优先?
    5.是否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独特性?我们不要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但假如是人有我有,那就很难看出它优于别处或特别令人敬佩了。只计较形式的话,由乡居士大夫来创办乡曲义田也许是明州独有或先有,但它的基本精神,即见义勇为不分彼此,似是儒学理想,并非明州所独有。正如前述,散见于湖南、江东西、福建和岭南的民间科举会社也有着“贫贱相扶助,富贵不相忘”的理想,不见得劣于乡曲义田。事实上,当甲地出身的士大夫到了乙地当官,他亦会推动各种文化和公益活动,正如史浩知绍兴府时,就捐官俸创立了附于府学的义田(1168),23年后,他以居乡前宰相的身份推动了明州的乡曲义田,两者实无分别,假如后者是一种基于关怀同乡所生出的乡里意识,那前者应称作什么?宋代士人普遍有“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孝谨保坟墓,以信义服乡闾”的认知,(36)一向重视乡闾,所谓“贫富相资”不是到了南宋才蔚然成风,更不是明州所独有。(37)乡曲义田究竟替明州建立了什么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方精神、地方文化或地方意识,尚待学人提出一些比较客观的标准,才能展开讨论,否则似乎什么都可冠上乡里意识了。
    也许明州士人家族还有其他对乡里的贡献,(38)也许政府已做了许多,乡曲义田只是补政府之不足,但单就乡曲义田一事而言,很难看出它对明州社会有多大的影响或产生了什么特别的意识。同样,我们在四明耆老会、真率会和乡饮酒礼等各种以中、上层菁英为主角的活动中,的确可看到它们“有助于联络在乡的官僚与士大夫的情谊”,但很难看到可以“培养对地方认同感,除了可以增进乡里团结外,更有利于塑造地方意识”。我们只要用上述五个条件来检验便可,兹不赘述。
    这些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谋求乡里利益的士大夫一定是gentlemen吗?与乡曲义田相反的,是破坏乡曲水利,牺牲乡人来成全自己,这是楼氏楼异一房在北宋大富大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楼氏和其他家族合作的另一面貌。包伟民一语道破了楼氏起家的最重要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政治机缘……决定了楼氏家族两百余年的兴旺发达”。(39)非常重要的一次,发生在北宋亡国前十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