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07年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马礼逊开始,文字布道即成为早期传教士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在华南沿海一带。文字与文本作为传播思想的固定介质,既可以弥补口头直接宣教的不足,也可以为日後新来的传教士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34)因此,作为马礼逊的助手,第二位来华传教士米怜早在1814年便确立了文本布道的“宗旨与计划”,将基督教中文文本的翻译与创作视为其对华传教准备工作的长期使命。随着新教各团体“中国,开门”的呼声渐涨,伦敦会在马六甲设立布道站,为进入中国本土开展全面的准备工作。作为这一时段的主要工作负责人,米怜与马礼逊於1818年创办英华书院(包括所附中、英文印刷所),进一步将文本的印制及传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本文的研究前人基础之上,视英华书院为一个近代教育的有机体--新教传教士将文本编写、印刷、讲授等多个环节融入一个固定的文化交流空间,有效提升了文本的传播与利用。通过书信、报告等形式,米怜等传教士还将一系列有关“中国人”及其民间信仰、社会风俗等信息传递回英国总部,为鸦片战争前伦敦会对华传教准备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以米怜为主的传教士所开展的工作由於脱离了当时中国内地民众的实际状况,多少还掺杂“想象”的成分;然而,其一系列方针和计划的构想与实施,的确为条约开埠以後其他差会的新教传教士的实际工作起到了铺垫作用。以文字布道工作来看,十九世纪中後期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出版的多种宗教小册及世俗期刊多以米怜的底本为主,或不离其宗。以教会学校来说,米怜在创设马六甲英华书院时所提出的“人的知识”与“神的知识”相结合及其在方法与目标上的定位,也为开埠後内地的诸多教会学校所沿用。本文以米怜为中心人物,利用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原始档案、手稿,力图将马六甲英华书院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并探讨其在十九世纪初伦敦会对华传教准备工作中的位置与作用。从中国近代史的开启时段来看,本文的研究还可以为深入了解十九世纪早期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华外交方针、文化策略等提供一个参考的背景与视角。 ①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pp.355-356.更多有关“恒河外方传教团”的设立及活动,参见吴义雄:《宗教与世俗之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63页。 ②Brian Harrison,Waiting for China: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1818-1843,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79;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苏精:《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苏精:《中国,开门》,香港:基督教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第140~161页。 ④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8~172页。 ⑤马礼逊在这一时期有关汉语的主要着作有: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通用汉言之法(Serampore,1815);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字典(Macao,1815-1823);Dialogues and Detached Sentenc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Macao,1816); A View of China,for Philological Purposes(Macao,1817)。其中以五卷本《字典》最为重要。 ⑥更多有关早期《圣经》中译以及中文《圣经》翻译过程的研究,参见马敏《马希曼、拉沙与早期的〈圣经〉中译》,北京:《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吴义雄:《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北京:《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赵晓阳:《圣经中译史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展望》,太原:《晋阳学刊》,2013年第2期。 ⑦LMS/UG/MA 1.1.A Malacca,30 Dec.1815. ⑧苏精:《中国,开门》,第134~135、145~146页。 ⑨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pp.137-139,267-287. ⑩LMS/CH/SC 1.3.B,W.Milne to the President,Vice-Presidents,Committee,and Members of the BFBS.此处要特别感谢苏精先生提示作者这份材料的重要性。 (11)(14)(15)(30)William Milne,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Ch.11; pp.350-352; pp.359-360; Ch.17. (12)LMS/UG/MA 1.1.D Malacca,23 Oct.1816. (13)马礼逊早在1815年东印度公司任职期间就有创办一所学院式教育机构的想法。一开始他的设想是“一所中文学院”(a Chinese College),不过後来对学院的具体形式,马礼逊的想法几经改变。详见Brian Harrison,Waiting for China,p.34. (16)(17)(18)(19)(20)(23)(24)Robert Morrison,To the Public,Concerting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Malacca,1823,p.3; pp.3-4; p.5; p.21; pp.5-6; p.6; pp.6-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