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明代赋役—财政变革与国家和社会之关系”笔谈(二)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学月刊》 万明 参加讨论

一 问题意识
    20世纪末,西方新财政史兴起,论证了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政治的关系最为紧密,将欧洲历史按照财政史进行了重新分期(陆连超:《新财政史:解读欧洲历史的新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当前,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受到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著名经济史家熊彼特认为:“从国家财政入手的这种研究方法,在用于研究社会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Schumpter Joseph Alois,“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54年第4期]有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每个社会问题,实际上还有每个经济问题,说到底都是财政问题。”(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7页)与之相联系,财政改革历来是惊心动魄的,财政部《中外财政史研究--惊心动魄的财政史(总报告)》称:“翻开历史长卷,因财政危机引发的政治风波和经济巨变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社会的发展、变革,往往是从财政改革起步的。每一次财政改革都是那样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深深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进程。”[财政部办公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外财政史研究--惊心动魄的财政史(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40期]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现实下,处于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世界剧变关键时期的16世纪明代财政史,尤其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从全球化视野作出理性的思考和诠释,进而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独具的特色,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财政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国家具有共生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与其他断代财政史相比,明代财政史研究是相对薄弱和滞后的。对于明代财政史研究整体上的不足,对于明代财政问题缺乏准确、系统的把握,以致在20世纪末被学者称为“明代财政史研究的‘世纪遗憾’”(张建民、周荣:《明代财政史研究概要》,叶振鹏主编:《20世纪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迄今为止,以明代财政为名的著作只有一部专著和一部通史性著作(陈光焱:《中国财政通史·明代卷》,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一部专著即美国学者黄仁宇(Ray Huang)《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此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初版于1974年,试图全面论述16世纪明代财政与税收问题。但遗憾的是,作者基本上忽略了存留于世的国家财政会计总册《万历会计录》,只引用了该书的6个数据,而该书拥有4.5万个数据,这构成了黄氏之书最大的缺陷--基本史料的缺陷,由此产生了对16世纪明代财政史乃至明史的大量曲解和误读。
    为摸索新的研究模式,同时也是学术理路的自然延伸,我们对《万历会计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试图突破以往财政史研究的框架,从中国国家转型和全球化开端的高度重新审视晚明财政史;以白银货币化理论为主导,透视明代赋役-财政改革。
    二 大型数据文献《万历会计录》的创新性整理与研究
    《万历会计录》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文献呢?《万历会计录》(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万历十年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2~5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以下简称《会计录》)43卷,全书约百万字,包括4.5万个以上的数据,是在各省直呈报档案簿册和条例、事例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一部关于明代财政的大型数据文献。这部《会计录》产生于明万历初年,即16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张居正改革攻坚阶段的直接产物,是当时户部掌控的中央财政主体的会计现状报告及其分析,编纂目的主要是为了改革需要而作的财政总册。不仅如此,这部文献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是迄今存留于世的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国家财政会计总册。其内容备载明朝户部掌控的国家财政的方方面面,其数据主要是万历六年(1578年)户部掌握的明朝中央财政会计数据,也有少量其他年代的。
    我们的课题“十六世纪明代财政研究--以《万历会计录》的整理为中心”,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次由史学与数学学者联合攻关(我与华北电力大学数学教授徐英凯合作)。对《会计录》进行整理与研究,与笔者个人自20世纪末开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学术理路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是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带着在16世纪全球化开端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这一问题意识进入明代白银研究的,具体说来,就是16世纪外银为什么会大量流入中国,16世纪的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笔者首先关注了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的研究,通过427件徽州契约文书的梳理,提出明代白银货币化经历了从民间自下而上崛起,再到官方认可、自上而下推行全国的历程,是市场萌发的结果,不是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并从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加以考察,研究了白银货币化与晚明社会变迁的关系、与中国走向世界的关系,也就是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的关系,论证了中国内部对白银货币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外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由此走向了世界,白银货币化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全球化的开端紧密相连(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3~246页)。沿着这一学术理路,笔者继续深化,进入了白银货币化与明代赋役改革的研究,提出明代赋役改革在万历初年以前已进行了一个半世纪,明代赋役改革与历朝历代不同的根本特征就是统一征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即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学术月刊》2007年第5、6期)。在一系列地方赋役改革的白银货币化研究之后,笔者自然就进入到了中央财政的白银货币化问题的研究。这时摆在我面前的是《会计录》如山一样的数据,必须把这部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大型数据文献整理出来才能推进研究。于是自2002年起,也就是笔者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晚明社会变迁研究”之后,立即与徐英凯教授开始了合作整理与研究。2012年课题结项,我们的合作进行了10年。
    按照上述学术理路的延伸,我们以整理《会计录》为中心,尝试以白银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复原16世纪末明代财政史的整体面貌。研究成果《〈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近期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对于《会计录》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成果。
    针对《会计录》作为大型历史数据文献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统计表格的形式,整理录入明代财政会计数据达4.5万个,处理的全部数据达20万个以上,编成统计表格555个,附图28个,大约350万字的规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