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向西方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第一人:英国汉学家李约瑟(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和学术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通史。这部巨著计划出版7卷,共34册。全书出齐时,将超过4500万字。目前已出版18册。从1943年6月他在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任馆长着手准备材料,到1996年李约瑟死后一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前后用了五十三年。可以说《中国科技史》亦与他生命相始终。其间曾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可以说也耗费了他一生主要精力。
    李约瑟是系统研究中国科学通史的开山鼻祖和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人,也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科学建树。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只会农业和艺术的观感。它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中国科技史?导论》)。李约瑟以受非正式汉学教育的外国学者的身份,突出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內涵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不但填充了西方汉学中的空白,弥补了世界科学史中的缺项,也促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史的重视和研究,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的学术,同时令中国学者对自己的科技史做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对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还引起了科技史上思维方式的革命,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也许是在促进科技史学界认识到科技不是单一文化的产品,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品,这便促进了科技史学界在观念上的改革,从而推动了国际范围内对中国科技文明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也突出地标志着英国的汉学研究提高到了更广泛更系统化的水平。历来的汉学研究大多集中在人文学科领域,李约瑟开拓到了自然科学的疆界,这一重大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不仅把中国古代的科技有系统地介绍到西方,改变了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基本看法,建立并改进了中华科技史在西方研究的水准。即使是不同意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评估的读者,也无法否认《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收集原始资料的价值。这些科技资料和文献之出现于英文,不仅有益于当前的读者,而且给西方科技史学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必须资料。
    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如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堪称空前。各卷内容和李约瑟与合作者承担的任务如下:
    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 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 1954年出版, 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
    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释家及宋明理学)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给予高度评价,1956年出版,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
    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1959年出版,仍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
    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分三个分册。第一分册详细论述了物理学的基础声学、光学和磁学在中国的发展,1962年出版,由李约瑟与肯尼斯罗宾逊(KennethRobinson)执笔。第二分册论述了中国传统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畜力、水力及风力在机械中的开发与应用,并论述航空的史前时期、水运机械钟在六百年间的发展,1961年出版,由李约瑟与王铃合作完成。第三分册论述中国古代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航海和远洋航行技术,1971年出版,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
    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是全书最大的一卷,共有13个分册。第一分册讲造纸术及印刷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钱存训执笔,1985年出版。第二分册讲炼丹术的起源,讨论中国的长生不老思想,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1974年出版。第三分册研究炼丹术(外丹)的发展与早期化学史,从古代的丹砂一直讲到合成胰岛素,由李约瑟、何丙郁与鲁桂珍执笔,1976年出版。第四分册比较研究中西化学仪器的发展、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阿拉伯、拜占庭及欧洲的传播,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斯帕拉塞斯(Paracelsus)药化学学派的影响,由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席文(NathanSivin)执笔,1980年出版。第五分册讲生理炼丹术(内丹)、原始生物化学及中世纪性激素的制备,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1984年出版。第六分册讲军事技术,由李约瑟、王铃、果里柯夫斯基(K.Gawlikowski)与叶山(RobinYates)共同执笔,1994年出版。第七分册研究火药与火器史,由李约瑟、何丙郁、鲁桂珍和王铃共同执笔,1984年出版。第八分册为军事技术的续篇,由耶茨?迪安(AlbertDien)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罗荣邦执笔。第九分册研究纺织技术,包括纺纱与纺车技术,由德国的库恩执笔,还包括制盐及深钻技术,由李约瑟与罗荣邦执笔。第十分册讨论织造与织机技术,由库恩执笔。第十一分册为有色金属及冶炼,由富兰克林(UrsulaFranklin)与贝思朗(JohnBerthrong)执笔。第十二分册讲钢铁冶炼,由瓦格纳(Donald Wagner)执笔。第十三分册讲陶瓷,由台北屈志仁执笔。
    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一分册谈植物学及古代进化思想,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第二分册讲农业,讨论了农业区、古农书、大田系统、农具及技术、谷物系统,最后讨论农业变化与社会的关系,由白馥兰女士执笔,1984年出版;针灸分册由李约瑟与鲁桂珍执笔,1979年出版;动物学和医学其他分册正在准备中。
    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这一卷的合作者有卜德、卜鲁、卜正民等人。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也遭到一些西方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未高于西方。李约瑟对中国科技成就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过于强调中国对于世界创造的重要贡献。李约瑟的合作者之一,南森·席文(NathanSivin)在赞赏李约瑟的不朽贡献的同时,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未高于西方。鲁桂珍曾坦言:李约瑟并不是一位职业汉学家,也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不曾受过学校的汉语和科学史的正规教育。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学过科学史,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顺便涉猎而已。因此他的研究也缺少严格的科学史训练。对他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后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一些中国学者也指出,李约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过度拔高。还有的学者批评李约瑟在书中谴责儒家和道家,是受了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及其思想体系的影响。
    三、《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李约瑟问题”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翔实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通史,对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以他的探索和思考引起全世界科技界乃至思想界的极大兴趣和争议,这就是所谓“李约瑟问题”。所谓“李约瑟问题”是指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其实,这也是李约瑟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力图解答的问题,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最具有思想价值的部分。以下问题始终在李约瑟脑海中盘旋: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所以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
    2、为什么在公元1--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
    

3、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