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班固与《汉书》的史学思想(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施丁 参加讨论

在礼法方面,认为礼乐政刑皆不可缺,但当以礼乐教化为先。古代统治者往往礼法并用,软硬兼施;而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用法严酷,不择手段,草菅人命;礼教往往忽视,或徒具其名。故先贤如孔子大力提倡"仁"、"礼";司马迁讽刺汉世酷吏横行,苛暴残民,要求官吏"奉法循理"(17),声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18)。班固继承和发扬了这个思想传统。
    《汉书》的《礼乐》《刑法》两志、《循吏》《酷吏》两传,是记述礼与法、论其孰先孰后的重要篇章。班固以为,在国家政治中,"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意谓礼乐政刑都不可或缺。他在《礼乐志》中,详记历来制礼作乐的情况,以及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人有关礼乐的议论,强调"《礼》、《乐》之用为急"。"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9)意谓若要统治稳定,秩序井然,莫大于先倡礼乐。当他接触现世时说:"今海内更始,民人归本,户口岁息,平其刑辟,牧以贤良,至于家给,既庶且富,则须庠序礼乐之教化矣。"(20)这与《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的"人富而仁义附焉"(21)等说法有所不同。富庶不等于仁义,为富不仁,富者刻薄,汉时已成定识。班固认为关键在于"富而教之"(22)。
    刑法,在班固看来固然必要,但问题是摆在什么位置,如何执行。《刑法志》前无成例,《汉书》新置。它专讲刑法史,然强调的是"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制礼作教,立法设刑","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意谓先礼教,后刑法,以文德为主,以威武为辅。班固对尚刑法是否定的。写子产铸刑书,引用叔向的批评,又转叙孔子之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写秦朝"专任刑罚",指出"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写到汉初"无为"而治,则"刑罚用稀",后又补论"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写到文帝用执法持平的张释之,"是以刑罚大省",但又指出,是时除肉刑,"犹有过刑","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写到武帝用酷吏,严用刑,则"禁罔(网)寖密","奸吏因缘为市","议者咸冤伤之"。写到宣帝时"狱刑号为平",则指出是时路温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23)。这是借秦讽汉的。写到元帝、成帝都下诏要求议法省刑,但只是具文,敷衍塞责而已。此处附加一句:"是以大议不立,遂至于今。"(24)这就带刺及班氏当世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班固认为西汉时狱刑繁重:"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其原因是因存在"五疾":一是"礼教不立";二是"刑法不明";三是"民多贫穷";四是"豪桀务私"而匿奸;五是"狱犴不平"(25)。这"五疾"之论很有见识,意味深长。
    班固所写《酷吏传》,其议与《史记·酷吏列传》大略相同,论旨不出《刑法志》的范围。他所写的《循吏传》,记事与议论都比《史记·循吏列传》丰富深刻一些。司马迁写循吏,列举的是先秦人物,标榜"奉法循理",有以身作则的特点。班固传循吏,写的都是汉代人物,而以宣帝时人居多,其业绩是务农桑,兴学校,"所居民富,所去民思",有先礼教的特点。
    在经济方面,强调四民各安其业,重视农业、土地和水利问题。在《食货志》中,班固强调"食足货通"、"四民有业",所谓"食足货通",就是足衣足食,互通有无。所谓"四民有业",就是士农工商各务其业,各尽其职。总的要求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富足而井然有序。
    在《货殖传》中,班固认为,自天子至于平民,爵禄富贵及生活日用各有等级,大小贵贱不能逾越,这样才能上下有序,百姓安分守己。只有"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四民食力,罔有兼业,大不淫侈,细不匮乏,盖均无贫,遵王之法"(26),要求为商不奸诈,富者不淫侈兼并,贫者得温饱,遵守法纪,社会才能安宁。他对春秋以来"奸夫犯害而求利"深恶痛绝,以为唯利是图,世风日下,不可听之任之,而要提倡和宣扬"贵谊(义)而贱利",这与"富而教之"是一致的。
    《食货志》首先是"食",其上篇记述先秦至汉代的农政,其中详载了贾谊、晁错等人的重农言论,可察见其重农倾向;尤可注意者,是其"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强调"地著",即要使农民有地可耕种,安附于一地而不流窜。重点论述了先秦井田制至汉代的土地问题,以及乡里之制及庠序礼教,结论为"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谈周衰之后,则先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然后"徭役横作"、"初税亩",李悝"作地力之教",商鞅"坏井田,开仟佰(阡陌),急耕战之赏";论及汉代,则记载了董仲舒"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之议,哀帝时限田的办法与不了了之,王莽的王田制及其惨败。战国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往往因此流离失所,以致酿成严重的社会矛盾。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就与土地兼并大有关系,至东汉初年,仍然存在土地不均、占地不实的情况,故有"度田"措施。可见班固注重土地问题,是有历史识见和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