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吕振羽在三十年代的孔子研究及其意义(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舒文 参加讨论

五、吕振羽“孔子观”的意义
    第一,吕振羽的孔子研究代表了3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孔子的水平。
    吕振羽运用历史唯物论阐述了学术界所关注的孔子的阶级属性,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核心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性质,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生活时代行不通但在以后封建社会又能成为支配思想的原因,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孔子思想诸问题。在全国关注的孔子研究热中,亮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和研究成果。虽然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有待进一步深化,但纵观3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孔子研究热中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吕振羽的研究成果。与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郭沫若对孔子的研究相比,吕振羽的研究则显得较科学、客观。在1937年以前,郭沫若认为,在周秦诸子的文化集团里,孔子基本是游移在革命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个折衷主义者。“他(孔子)一方面认定了辩证法的存在,然而终竟只求折衷;他一方面认定理性的优越,然而他却迷恋着鬼神;他一方面摄取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然而他立加把它神化了起来。”[(38)]显然这样的论断有失偏颇。
    第二,吕振羽的孔子研究,具有批判蒋介石倡导尊孔的政治意义。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一直倡导尊孔。[(39)]一些伪马克思主义流派如陶希圣之流借学术研究之名为之摇旗呐喊。吕振羽就与陶希圣“对着干”:除了在北平高校讲坛上开出名称相同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课而讲的内容却针锋相对外,又在研究上指出:陶希圣在1932年5月至1935年1月断断续续地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打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招牌,“提到某些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人都有其阶级性”,而实际上只是俯拾“各别思想家的片段言论和主张”,“从不去接触他们的宇宙观及其所反映的真实的阶级性质”,又“故意不去深入阐发历史上各派思想家的思想和政治人物的行动对历史所起的或正或反的作用。”其目的是“掩盖反动派和其代言人不可避免的要遭到历史的惩罚。”[(40)]并且吕振羽从1933年至1937年加紧研究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使人们认识孔子本来面目,正确地对待孔子,不盲目地去尊孔。
    第三,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吕振羽对孔子的研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在如何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方面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吕振羽30年代对孔子的研究,继承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孔子的研究成果。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具体表现即孔教或者说封建礼教是激烈批判的,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对儒学为封建帝制服务的本质的批判是深刻的,但存在片面性,即对儒学的全盘否定。不过他们在接受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和认识问题后,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孔子的思想的分析有变化。陈独秀指出“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41)]李大钊则进一步指出:思想的变动要受到物质环境的支配,所以孔子的学说“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真理。孔子或其它古人,只是一代哲人,决不是‘万世师表’。他的学说所以能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全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他的学说适宜于那样的经济状况的原故。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因为他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42)]这就为整理孔子思想提供了新的基点。但由于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李大钊的观点没有来得及展开和深化。同时对于如何科学地分析孔子思想中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普遍恒常性,孔子本人的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关系,孔学与宗教的关系等学术问题,当时马克思主义者来不及研究。
    吕振羽30年代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不仅上承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孔子的研究,加以深化和展开,对孔子思想作了许多精辟的分析,避免了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而且下接40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剪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孔子的研究(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展开论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孔子研究发展史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