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夏燮与《明通鉴》研究(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袁英光 参加讨论

五、对通鉴编年体例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明通鉴》在体裁上虽承袭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的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有明一代的历史事实,它不仅继承了通鉴编年体例的史学传统,而且在编年体例上有所发展。他说: “温公《通鉴》,汇正史之本纪、志、传,合而成书。朱子因之,修《纲目》以法《春秋》,纲则孔子之经,目则丘明之传也。”但是,他认为这种编纂体例是有缺点的,因为《纲目》体以书法为主,而对于时间相隔不远的历史事实,多汇集在目中,中间系以“先是”、“至是”及“初”字、“寻”字之等,而对时间相隔较远的,则递著其年月而统系之一纲下,故其书法严而对史事发生时间的先后则不甚严格。因此,它在体例上虽然仍属于编年体,但和《通鉴》记载史事严格按时间的先后相比较,情况是不相同的。夏燮认为《通鉴》主要着重于记事,因而对于史事发生的时间在记载上必须严格,其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严格地按年、月、日的先后次第记载。他说:“今撰《明通鉴》,以此为第一事,盖系年、系月,编年之专例然也。”(卷首)
    但是,他又提出如果完全按照《通鉴》的办法编撰《史书》,还是存在着问题的,因为“正统改元”,须要“先明授受”。如明太祖朱元璋之得天下,虽然是取之于元,但不是受之于元,其情况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受周禅是完全不同的。他以汉高祖刘邦纪年的史实为例说,“汉高之即帝位在五年,而元年至霸上,秦王子婴降,则亦有所受之矣。汉时无建元事,乃以子婴降之年为元年以继秦统,此史例也。若明太祖,自元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归郭子兴,越十五年始即帝位建元,又七月始克元都,中间起兵拓地,节目繁多,非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之下所可追叙者。”因此,他对通鉴的编年体例作了一些改进,将有明一代历史分为《明前纪》、《明纪》及《附编》三大部分。《明前纪》的时间,始于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终于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年)。他说:“凡此皆以元纪年,非关涉明事者不书”。自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五月一段的历史事实为《明纪》。《附编》自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兵入京师,福王建立政权于南京起至一六六四年止。他说这样做,是由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我大清兵入京师,福王称号于南京,逾年明亡,《三编》、《辑览》仍存弘光年号二年五月之前,乾隆间复奉诏附《唐桂二王本末》于《辑览》后。今谨遵其例,列为《附记》于大清纪年下。别书曰‘明’,以存闰位也:不曰‘纪’,以非帝不纪也。凡此皆取关涉明事者书之,亦别为卷目。”(卷首)
    夏燮明确地指出,上述做法是前此《通鉴》未有之创例。他就是创用这种新体例,把南明时期的历史事实,尤其是抗清斗争的事实,完全网罗在《附编》中,使其与明其他部分的历史联成一体,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明的正统,纠正了清贵族统治者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不准研究和编撰这一段历史的严重缺陷。由于他长期的努力,致力于搜集南明时期的有关史实,尤其是抗清斗争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使我们对南明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当时的抗清斗争情况有较具体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明时期历史事实的收集和编撰,有助于唤起人民奋起向清贵族的反动腐朽的统治展开斗争。
    夏燮又说:“温公《通鉴》,以所受者为正统,故于汉建安二十五年之正月,即去汉统书魏黄初元年(是年十月始受汉禅),朱子谓其夺汉太速,予魏太遽。《纲目》虽以正统予蜀,而用分注例,遂为后世史法。”他说他也采用分注例,按照《御纂通鉴纲目》的办法,用一岁两系之例。所以洪武元年仍首书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而分注洪武元年于其下,直至闰七月元亡以后,乃以明统为正。南明部分的历史也是依照“圣谕,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以后,始纪顺治元年,其福王立于南都,仍从分注例,逾年五月始去明统,以示大公。今撰《明通鉴》,谨遵此例。”(卷首)他以这些理由为根据,力图说明:“于明自福王以后鲁、益诸王,亦从例概不书伪,而诸臣将吏,亦不没其残明所授之官。惟李定国自附桂王后,尽瘁边陲,讫无异志;而郑成功窃据一方,犹拥明号;即李成栋父子,托名反正,终于一死,亦似较金声桓、王体仁差胜一筹;今革其爵号,书其姓名,仍系之残明下。若孙可望附‘贼’叛明,罪无可宥;而金、王之等,目为叛将,亦复何词!盖《通鉴》取记事而已,固不敢操笔削之权,亦取与《纲目》之例稍别也。”(卷首)
    其次,夏燮又提出,《明通鉴》专记明一代事,自应以明为主,朱元璋即皇帝位,就直书太祖即位于洪武元年正月,而以元至正二十八年入分注中。又如英宗天顺元年,又为代宗景泰八年,而分注天顺元年于其下。夏燮在这种史学体例的基础上又稍加变通,采用一月两系的办法,于天顺元年正月丙戌英宗后纪,而以正月丙戌以前,则书景泰八年,存其年号。至于万历四十八年以后书泰昌元年,出自当时所定,以存光宗之统,《三编》说这一情况和一岁两系之例是不相同的。夏燮进一步说明这是明代一朝之所特有的专例,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这种情况。
    夏燮编撰《明通鉴》时,参考明人记载和著作,有几百种之多,有时对于同一件史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同异得失之间不能无辨,遂有一事非累幅不能了者。”他采取的对付办法,是“择野史之确然可信者,参之《明史》及《明史纪事本末》等书,入之正文,而以杂采稗乘疑信相参者,夹行注于其下,是即裴松之注《三国志》之例”。他说在《明通鉴》内,“采野史者不过十中之一二,而其为世所传而实未敢信者,俱入之《考异》中,其正史有未敢信而删之者,亦入之《考异》中。四库书提要谓温公特创此例,自著一书以明其去取之故,故较之《三国志》裴注又加择焉。”(卷首)
    夏燮继承了司马光考证史事真伪的方法,把不敢深信的史事,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成《考异》,并依胡三省注《通鉴》例分注正文之下。这在史学方法上可说是比较完善的。另一方面,他在《明通鉴》中所引证的各种资料,尤其是他撰《考异》所引用的有关资料,今天大部分已散佚,《明通鉴》中所保存的资料,有些是很可宝贵的,为我们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尤其是他在《考异》中,坚持先推历,按时间的先后,找出某些史实的致误之由,除了使我们明了某些史实的真相外,在方法上也可为我们所借鉴。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一些比较开明的士绅和中下层官吏,有其忧时爱国的一面。夏燮“留意时务”,感到清朝国弱民贫的原因,在于清贵族统治者腐朽无能,在于汉族地主官僚不能发挥作用。他从不满于清贵族统治的立场出发,与魏源同时致力于明史的研究。他自称用了二十多年的精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写成《明通鉴》这部二百万字的巨著,在明史的研究上作出了贡献,其中特别是将南明史纳入明史的范畴和体系内,著成一部首尾完备的史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南明史进一步受到重视,成为政治思想上反清斗争的一个侧面,对当时的反清斗争起有重要的影响。
    但由于夏燮只凭个人的力量,搜集的史料不可能十分完备,因此该书免不了有许多缺点,特别是因为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坚持旧的封建史学传统和观点,因而识见不免陈腐狭隘。尤其是对农民起义,对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邻邦,都任意污蔑和侮辱。但由于该书较全面的记载了有明一代的历史,而且繁简较为适当,并附有《考异》,便于参考,在明史的研究上是不可缺少的一本资料书。
    注释:
    ①《清儒学案》卷一五五,《心伯学案》:“夏銮,字德音,学宗程朱,笃行,为时所称。伯兄炘,字心伯,学兼汉宋,尤尊紫阳,粹然儒者,著有《景紫堂全书》十七种。仲兄烱,少承家学,兄弟自相师友,治诸经注疏,旁及六书音韵,著有《夏仲子集》。叔兄燠,诸生,精声韵之学,著有《四声切韵表详校》。”
    ②均见《明通鉴》卷首《义例》。以下凡引自《明通鉴》者,均只于行文中注明卷数。
    ③《明通鉴》卷首《义例》:“《纲目三编》于姚广孝之卒特书曰死,恶而贬之也。《通鉴》义不主褒贬,故勋戚、大臣、宰辅、七卿,亦多系其官于姓名之上,若权奸误国之诸臣及庸碌无所表见者,或罢或卒,虽不书其官无嫌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