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苏少之:《新中国土地改革后农村新富农经济的经营结构与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新富农产生的规模与分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新中国关于新富农政策演变的历史考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另可参见王瑞芳《土改后的中国富农:从保存、限制到消灭》,《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9)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50)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述董云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7页。 (51)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第12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3页。 (52)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53)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第156~159页。 (54)黄道炫:《洗脸:1946年至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55)李里峰:《“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华北“土改”运动中的贫农团》,《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56)黄道炫:《盟友抑或潜在对手?--老区土地改革中的中农》,《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57)黄道炫:《洗脸:1946年至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58)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张小军也注意到了阶级划分中的复杂面相,参见《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和象征资本》,《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59)王仕忠:《土改时期沂水县妇女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0)刘玲:《建国前土地改革中乡村社会农民心态态势探究》,《求索》2007年第11期。 (61)王瑞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对农民转变的更细致的描述见李金铮的《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62)曹敏华:《革命根据地社会变动与民众社会心理嬗变》,《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6期。 (63)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 (64)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第12辑,第153页。 (65)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第154、156、160~162页。 (66)卢晖临:《革命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分化模式及其变迁:社区研究的发现》,《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1页。 (67)毛泽东:《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92页。 (68)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5页。 (69)参见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第180~186页。 (70)如在陕北骥村土改时,勤劳致富的女劳模巩兰曾对村里人到地主家抢东西表示不屑,参见李放春《北方土改中的“翻身”与“生产”--中国革命现代性的一个话语-历史矛盾溯考》,《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71页。 (71)胡英泽:《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72)较近者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73)这和1990年代以来经济史研究的趋冷有关,目前李伯重、曹树基等不少学者依然在该领域坚持耕耘,对江南地区做细致的实证研究。 (74)滨岛敦俊:《明代后期江南士大夫的乡居和城居--从“民望”到“乡绅”》,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页注10。 (75)近来高王凌通过农民的“瞒产私分”和“偷盗粮食”等现象的考察,揭示了农民行为对国家制度的修正作用,参见《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当然,由于农民研究中还存在整体论的倾向,固化的人格评价并不适应乡村变幻流动的现实。 (76)个别的探讨参见李公明《延安革命美术中的农民形象研究--以几幅反映土改斗争的作品为中心》,《美术学报》2007年第3期;国外典范研究可参见[美]林?亨特著,郑明萱、陈瑛译《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 (77)相关的研究参见[法]阿兰?科尔班著,王斌译《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8)黄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 (79)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NU1DA200910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