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加强对道教哲学的宏观总体研究。对道教哲学进行宏观总体研究可以使我们正确把握道教的基本精神,并对道教哲学各方面的研究和各种道教文化形态的研究起到理论上的导航作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只有为数甚少的几篇论文,还没有专著产生。与中国哲学研究相比较,道教哲学研究在这方面显然相形见绌。众所周知,张贷年先生早于40年代就写出了对中国哲学进行宏观透视的力作《中国哲学大纲》,改革开放后又出了不少这方面的成果。中国哲学领域的这种研究方法颇值得研究道教哲学的学者借鉴。 (三)学界已对道教哲学进行过较多微观具体的研究,如专人研究、专书研究、某一哲学范畴或命题的研究、断代哲学史研究,但多集中在某几个或某些重要的人、书、范畴、命题和时代,这不仅造成了学术上的重复劳动,而且导致了道教哲学领域中许多人、书、范畴、命题和时代得不到挖掘,至今无人问津。在这方面,国外学者却比我们做得好。有些我们不重视或研究不力的地方,他们却写出了专著,如美国的劳格文(John Lagerwey)和科恩(Livia Kohn)分别著有《无上秘要--六世纪的道教大全》和《道教的神秘主义哲学:西升经》。建议今后在对道教哲学进行微观具体研究时,应进一步拓宽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全面认识和把握思想庞杂的道教。 (四)在道教哲学研究中,有些领域的研究本来很重要,但研究成果却太少,比如道教哲学史和道教哲学与其他宗教哲学或哲学派别比较,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一部道教哲学史可以使我们了解道教哲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道教哲学的比较研究则可以揭示道教哲学的特色及其与一般宗教哲学和哲学派别的共通之处。照理,这两个领域都值得写出大部头的专著来探讨,但道教哲学研究的现状却是专著一部没有,论文亦少见。显然,道教哲学要赶上中国哲学的研究,还有待于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方面下一番大力气。 (五)道教哲学研究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或突破已有的研究方法。浏览一下现有的道教哲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中少有人能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运用崭新的方法,这主要是语言障碍和固有观念造成的。国外道教学者在研究道教时不仅可以借鉴众多欧美和日本学者的成果,也有能力借鉴中国学者的成果,这种学术视野的开阔使他们在道教研究中取得了不少卓著的成绩。而中国学者往往只知己不知彼,对国外学者的成果所知甚微,甚或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在今后的道教研究和道教哲学研究中应有所扭转。 注释: [1]蒙文通。古学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87:317. [2]牟钟鉴,胡孚琛,王葆。道教通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1:720. [3]李刚。汉代道教哲学[M].成都:巴蜀书社,1995: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