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谭嗣同斋室别名考释(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学研究》 赵振兴 参加讨论

4、石菊影庐“石菊影庐”是谭嗣同在浏阳老家的书斋之名。何谓“石菊影庐”?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四十一云:“县产菊花石,尝铭以为砚,因名庐曰石菊影…浏阳菊石,温而缜,野而文,复生谓己其影,名石菊影于庐。”菊花石外美内坚,表里俱佳。“影”是谭嗣同说自己是菊花石的影子,或即菊花石是谭嗣同的自我形象。因而称书斋为:“石菊影庐”。菊花石、人、屋庐三者浑成的书斋,它既不过于粗野,也不过于雕琢;它既有自然的纯真,也有其主人的雅素。正因为如此,才使它突破了以往单一、传统封闭的文化模式,为书斋命名提供了新的信息框架,开拓了广阔生存空间,形成了它独特的书斋特征:自然而质朴,素雅而高妙。
    《石菊影庐笔识》是谭嗣同的笔记,分《学篇》七十六篇,《思篇》五十四篇。《学篇》是谭嗣同的读书笔记。《思篇》是作者以思考问题为主的札记,讨论了各种自然科学问题。
    《石菊影庐笔识》写作时间,从《学篇》“往来度陇者八”看,第八次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作者24岁。因此,当是24、25岁到30岁之间所作。
    5、壮飞楼“壮飞楼”是谭嗣同的书斋之名。谭嗣同在《三十自纪》里说:“昔侯方域少喜骈文,壮而悔之,以名其堂。嗣同亦既壮,所悔乃在此,不在彼。…子云抑有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处中外虎争文无所用之日,丁盛衰互纽膂力方刚之年,行并其所悔者悔矣,由是自名壮飞。”侯方域为清初时河南商邱人,工诗文,著有《壮悔堂文集》等。侯方域壮而悔其作骈文,是悔其为雕虫小技;而谭嗣同既壮亦悔,所“悔乃在此,不在彼”,与侯氏迥然有别,即不在雕虫小技方面,是在未早日为国出力方面。因此他把自己的书室称做“壮飞楼”,表示要做一个壮志凌云、飞翔天下,干一番大事业的壮夫。“壮飞楼”的命题,可以看出谭嗣同思想的基底:一是对自己治国安邦的才能怀有强烈的信心,有经时济世、建功立业的豪迈的抱负以及他人格上的自尊。一是关注方式、生活态度的转折,谭嗣同由“入寥天一”、“远我遗世情”到“三十而立”的“壮飞”,希望在社会群体的贡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注重现世的功业,更重视身后的名声,这是他人生价值取向的转折。而这一转折是在受前人“壮悔”的启迪,将其觉悟与深层的思考,以积极入世的姿态,将为国的民的抱负上升到睿智的政治角度,含容着自信、自豪、自尊、自强的人格特点和不屈不挠的斗争锋芒,表现着谭嗣同报国意愿和杀身成仁的人格精神。
    《壮飞楼治事十篇》为谭嗣同33岁时作,他所提出的“释名”、“辨实”、“学会”“通情”等十项,反映了谭嗣同强烈的忧国之思和变法愿望。
    6、思纬氤氲台“思纬氤氲台”亦为谭嗣同书斋之名。思纬:纬,织物的横线。《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意谓寡妇不忧织布的横丝少,却忧周朝的灭亡将临。氤氲也作“絪缊”、“烟煴”、“壹郁”,《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释文》:“絪,本又作氤;缊,本又作氲。”汉·王符《潜夫论·本训》:“天地壹郁,万物化醇。”“壹郁”即“氤氲”,指天地阴阳之气的聚合。这里指郁结。“思纬氤氲”是忧国而抑郁的意思。
    晚清时期,清政府内忧外患,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使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不堪关心而又不得不关心,谭嗣同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政治议论、政治情感更受时人的重视。特别是他以忧患名书斋,示忧患之深,时刻不忘之意,又有着特殊蕴含的国家概念,民族情感。而从经典中陶取典故和词语自然地把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其中,以此可见谭嗣同的文化修养之深。
    因此,“思纬氤氲台”是谭嗣同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心而产生的忧虑感,是他“忧世”精神的表现,反映了谭嗣同对国家民族的危险与命运深沉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
    《思纬氤氲台短书》是谭嗣同早期重要论著之一,包括《叙》、《报贝元征书》、《治言》三篇文章。
    7、秋雨年华馆“秋雨年华馆”(此据《谭浏阳全集》,一本作“秋雨年华之馆”。)亦为谭嗣同所题书斋名,年华是指谭嗣同的青春年华。“秋雨”是凄切悲凉的意象。年华前冠以“秋雨”二字,给人一种重压感。反映了谭嗣同青春年华风风雨雨的严峻情形和其人生际遇之凄惨悲凉。梁启超《谭浏阳传》:“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谭嗣同在《湘痕词八篇并叙》里说:“时往事易,枨感逐深。少更多难,五日三丧,惟亲与故,岁以凋谢。营营四方,幽忧自轸,加以薄俗沴气,隐患潜滋,迂学孤往,良独怅然!”谭嗣同悲诉入耳,兴自己相思亲人生离死别之情,人生去日苦多之慨。可知谭嗣同从小就沉浸在悲剧氛围的关感之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的确,“秋雨”二字,本身并不为奇,可是,谭嗣同之能把这愁惨的自然意象“秋雨”用于自己悲惨身世的描述,以此来表达自己哀叹人生多艰的伤感,逐开新的意境。书斋之名不在于奇巧华丽,中的则为工;书斋之情感不在假象浮说,充实之为美,谭嗣同正是在这种真情实感的抒发中自然而如意地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的。
    《秋雨年华馆丛脞书》二卷,卷一收录谭嗣同三十岁以后著作四十九篇,卷二收录十七篇,共六十六篇。其最早版本是民国元年(1912年)的长沙刻本。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管藏有《秋雨年华馆丛脞书》的手稿,稿本封面上有“乙丁之际”和“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后新学第二种”字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