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汪征鲁 参加讨论

自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创立了唯物史观,至今已有157年了。自李大钊于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系统地传播唯物史观,至今也有84年了。在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实践运动出现了第一个低潮期。那么,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已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其历史命运是不是吉凶难“卜”?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世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当前,中国史学界正就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开展讨论。本文不揣谫陋,略陈瞽见。
    一马恩文本与后人的解读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正统马克思主义传承、演化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流变,都有其内在“文本”的原因与外在“解读”的动力。
    所谓文本,系指马恩原著与未发表的文稿。依其时间顺序与相应的性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1年至1842年,此时马克思尚属青年黑格尔派。其主要文本为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差别》。这一时期,马克思尚未从唯心主义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但其思想已初具批判性、革命性与实践性。
    第二阶段为1843年至1847年,此时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共产主义理想。其主要文本有《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等,以及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不是如黑格尔所说国家决定了市民社会,恰恰相反,是代表现实物质关系的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并由此引申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而社会的阶级对立导致人的劳动、人的实践之异化;只有扬弃这种异化,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他还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一些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为青年马克思。
    第三阶段为1848年至1883年。其文本有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及《资本论》三卷,其中第1卷在马克思在世时于1867年出版,第2卷和第3卷在其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还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一些学者把这一时期还称为老年马克思。
    第四阶段为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阶段。其文本有恩格斯著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在这一时期,恩格斯在宣传、捍卫、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深入研讨了自然辩证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着重阐述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恩格斯于19世纪末发表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去世后,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又先后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显然,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理论家没有看到后三个文本。当时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以及列宁或者没有看到这三个文本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忽略了这三个文本所阐述的思想。
    应当看到,马克思的文本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又具有发展阶段性;既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与个性。于是,由于侧重不同阶段、不同个性的文本,便成了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和分野的原因之一。如传统马克思主义在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同时,更注重马克思后半期关于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异化、实践哲学等人本主义的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主流派则标榜人本主义,奉马克思前半期的文本,即人的异化学说、实践学说为圭臬,而忽略了马克思后半期的文本,对恩格斯、列宁的文本则持批判态度。当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争,他们将这一争论标榜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恩格斯之争,而后者所注重的是在马克思后期文本及恩格斯文本中所蕴含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精神与思想。直到今天,一部分学人提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依然包括着文本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运动之所以会出现低潮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被异化了,需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但说到底,文本的选择与侧重,疏离与回归,还是由价值取向所导引的。
    马克思主义的演化与分化更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代又一代革命领袖、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不断解读。所谓解读,就是人们总是以其当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来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尤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断地付诸社会实践,人们更是以自身的社会实践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这之中也包含了发展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