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汪征鲁 参加讨论

其一,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出发点或第一个前提。前引马克思语:“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与社会是统一的。马克思认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123页。)人又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年3月22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人又是物质生产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00页。)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为历史的主体,在于他有其本质力量、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三者似为不同的提法,但其内涵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力量首先在于他们能进行生产活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其还表现为如前引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其还表现为人是有意识的。马克思指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的本质力量又表现为人的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加的脚注(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从根本上讲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人的本质力量又表现为人的激情。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页。)。正因为人的这种本质力量使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这在下面还将详叙。
    其二,人的活动,亦即人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而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甚至人的社会生活又都是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他还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正因为实践的这种重要性,所以人的本质可以从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原则也可从人的社会实践性原则去理解。
    唯物史观最高层次的三个原则还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与基本方法,即唯物辩证的历史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这里就不详加论析。唯物史观之所以为唯物史观在于它的本质与精神,亦即最高原则与方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卢卡奇以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一些研究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命题的‘信奉’,也不是对‘圣书’的解释。与此相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只是方法。”(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页。)当代中国学者衣俊卿以为:“马克思的学说的确博大精深,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去加以理解和发扬光大。但是,就更好地发挥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和现实的生命力而言,我们的着眼点应是马克思学说的深层本质精神,而不是其具体结论。”(注: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648页。)当然,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最高原则与方法会有不同的总结。
    基于上述认识,唯物史观理论的存在范围与发展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三项最高原则所统摄的范围与空间。所谓唯物史观性质的理论,就是贯彻这三项最高原则的理论。所谓具有唯物史观性质的理论,就是包含有这三项最高原则的某些因素的理论。所谓发展唯物史观理论,就是在这一广阔空间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
    三唯物史观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模式之性质与特点
    唯物史观的中层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模式。应当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有效地阐释人类社会的结构与机制的理论模式,它无疑具有大限度的真理性与广泛的合理性。但也应当看到,作为人类社会宏观理论模式,不是简单地用考证的方法或科学实验的方法能证实或证伪的。它只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尤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加以验证。而且,这种理论模式的真理性与合理性最易在其深层的精神原则、在其所遵循方法、在其理论架构的特点上反映出来。这里,着重论析其两个本质特点。
    其一为在这一理论模式中充分贯彻着上述三个最高原则。关于这一模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完整的表述: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