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三国志》书法略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李纯蛟 参加讨论

《三国志》作为反映王朝正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却同时兼有三个中心,即:建立魏 国的曹氏、建立蜀汉的刘氏和建立东吴的孙氏。或有论者不以为然,谓:《三国志》不 是只给魏帝立本纪,而以蜀、吴二国之主为传吗?我们承认它所有的形式,但不承认它 有这种实质。因为:《三国志》以魏帝为本纪,表明有过汉--魏--晋这个统绪,在 形式上迎合了当局争正统的政治需要;但是从实质上讲,《三国志》并不承认这个统绪 是完整的。因而,吴、蜀之主虽然名为“传”,但实为“纪”。历来史家,多有定论。 如: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就说:“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 曰传。”②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作者之一的欧阳修 也曾明确指出:“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而并为三志。”批评陈寿做得 不对,决定重新“黜吴、蜀二国,进魏而统之”③清代著名史家何焯进一步发挥刘知几 和欧阳修的见解,指出:“蜀、吴之主虽均曰传,然皆编年纪事。于史家之例,实亦纪 也。”④
    《三国志》为何有别于传统的纪传体史呢?这是由三国历史的特质所决定的。
    关于汉末以来的中国形势,三国时人多有指出如同战国者。见于《三国志》:《武帝 纪》注引王沈《魏书》载太祖拒王芬等“谋废灵帝”辞曰:“今……诸君自度,结众连 党,何若七国?”《董二袁刘传》注引《魏书》载袁术归帝号于袁绍曰:“汉之失天下 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 许靖传》注引《益部耆旧传》载广汉王商语曰:“是时王途隔绝,州之牧伯犹七国之诸 侯也。”以上言三国鼎立形成之前的情况。即至三国鼎峙局面形成之后,人们犹视此时 形势如同战国之际。卷21载卫觊上明帝奏曰:“况今四海之内,分而为三,……是与六 国治,无以为异也。”汉末以来的形势,就是从多极政治最后变而为三极政治的。魏、 蜀、吴三国,实际上就是三个割据天下,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政治实体和政治中心。 因此,企图以魏为中心来提挈三国历史,是无法全面地反映天下三分的客观情况的。
    当时,一些史家,如《魏书》作者王沈、《魏略》作者鱼豢、《吴书》作者韦昭等, 由于坚持从维护一己的割据集团的利益出发,或以曹氏为正统,蜀、吴为僭伪;或以孙 氏为中心,蜀魏为附属,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存己废彼,导致三国史记载的偏缺不全。 这种书法,传袭了《史记》和《汉书》,实质上是儒家传统的“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⑤思想在史书编篡学上的凝化。他们殊不知三国分立分治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于一姓集 权的西汉时代了。《三国志》打破了旧史学的固有传统,充分尊重三国时期这个分治的 历史事实,不仅为魏、蜀、吴各写专书,而且于蜀、吴之主名“传”实“纪”,与魏帝 同质。这在纪传体史的发展进程中,无疑是一种创例。
    ----------------------------------------
    注释:
    ①《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
    ②《史通·列传》。
    ③《欧阳修文集·居士外集》卷九。
    ④《义门读书记·三国志·蜀志》。
    ⑤《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
    ----------------------------------------
    通观《三国志》,纪传各成体系:合三书为一书观之,有纪有传;析三书分别观之, 亦各兼纪传。因此,清代史学名家钱大昕盛赞说:“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 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①可以说,《三国志》作为纪传体断代国别史的创例,是 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事件。
    由上论述,可见陈寿的确具有超乎前代和当代的卓越的史识。据此而论,《三国志》 之所以要用曹魏纪年提挈全书的问题,即可自然冰释了。
    陈寿看到,在时间上曹魏紧承汉帝(汉献帝早已在曹氏的掌握之中),蜀吴却不与汉相 连属(蜀、吴称帝建年号之日与汉帝被废之时,中间出现了时间上的“断层”)。鉴于这 种情况,若为蜀汉君主立纪,以其系年纪事,就无法衔接这个时间上的“断层”。况且 ,蜀先于魏、吴灭亡,自然也就无法以其系年纲纪自它灭亡之后的魏、吴史事。显然, 为蜀汉君主立纪,其结果是前不能接于东汉,后不能终于魏、吴。而要继续写完蜀亡之 后的魏、吴历史,就不能不另选曹魏或孙吴君主的系年纪事。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 两个不可克服的问题:在同一部史书中为两姓帝王立纪,违背了纪传史体例;若为孙吴 君主立纪,照样无法衔接前述的那个时间“断层”。况且,吴和魏一样都是败于司马氏 之手,若以亡虏孙吴的系年去统属魏亡之后的西晋历史,这自然就把最后承魏而结束东 汉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中国大一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司马氏降到了从属地位,这 不仅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而且也是不能为西晋当权者所接受的。必须看到,陈寿著《三 国志》,是要通过对三个割据政权历史的记述来反映东汉末至晋初整个中国社会的全貌 。因之,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只有采用曹魏的系年,才能使东汉末至西晋初的历史 保持东汉--魏--晋这样连续性。所以陈寿著《三国志》,既不为蜀汉君主立纪,也 不为孙吴君主立纪,而以曹魏的系年作为全史之纲,来统属自东汉末以来三个独立的割 据政权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活动,从而使东汉末至晋初的历史首尾 相涉。在《蜀书》、《吴书》中,凡蜀、吴君主即位,必记明魏之年号,其用意就在这 里。魏、蜀、吴是各自为书的,若观其一书,即可以使人通观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 在同一单位时间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全部情况,不致于因为各自为书,各以其 君主系年纪事而把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历史割裂开来。陈寿此种书法,前人即有评说, 如清代学者王应奎指出:“何元朗(良俊)尝云:‘太史公为项羽作本纪,非尊之也。夫 所谓纪者,即通历之纪年也,如不立《项羽本纪》,则秦灭之后,汉未得天下之先,数 年之历,当属之何人耶?盖本纪之立,为通历,非为项羽也。’此论实深得子长作史之 旨。余谓陈承祚《三国志》亦然。按三国之中,惟吴立国先于蜀、魏,于汉献未禅之先 ,已久与中国抗衡,至吴与蜀并峙,其历年无几。若必以蜀汉为统,是不得详三国之始 末矣。况三国并列,不分彼此,其不帝魏立意已隐然言外,此最是作者之意妙处。”②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四章:“陈书虽未帝蜀,而也未尝尊魏,其以三国之史,并列 而分署,曰魏书、蜀书、吴书,用示鼎足三分之势,若以帝魏以旨趣,则必仿《晋书》 之列,为蜀、吴二国各撰载记,而统署曰魏书,不得以《三国志》题之矣”。总之,笔 者认为,陈寿写《三国志》既没有帝魏帝蜀也没有伪吴,虽然用魏年统摄全书,但在实 际上予三国以同等对待,公正和忠实地记述历史。顺便指出,北宋司马光“所修《通鉴 》叙前世帝王,但以授受相承,借年以纪事耳,亦非有所取舍抑扬也”③,其书虽然取 魏年纪事与《三国志》同,但在人、事褒贬的书法上已截然不类于陈寿。前人即有评说 ,如元人“杨焕然先生读《通鉴》,至论汉魏正闰,大不平之,遂修《汉书》驳正其事 ,因作诗云:‘风烟惨淡驻三巴,汉烬将燃蜀妇。欲起温公问书法,武侯入寇 寇谁家?’”④。《通鉴》述三国事,把《三国志》所引魏人语气直转为司马光自述之 词,其发言主体一变,书法就全然不一样了。有人因之说《通鉴》与《三国志》如出一 辙,这就不大对了。关于这点,读史者不可不明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