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试谈裴子野对史学史发展的影响(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胡建 参加讨论

3、重评断
    我国古代史学领域里,史论历来比较发达,《左传》每有评论,便假“君子曰”称之。《史记》称“太史公曰”,其它史家相类似,对历史人物、事迹,史家每每略加评论,阐述观点;秦汉时还出现了贾谊的长篇论著《过秦论》。裴子野的《宋略》则自显姓名,对重要史事加以评论。《宋略》成书后,兰陵王萧琛评论“可与(贾谊)《过秦》、(班彪)《王命》分路扬镳”〔23〕。魏晋南北朝史著很多,但文辞“华多于实,理少于文,彭其雄辞,夸其俪事”。〔24〕唯《宋略》能“芟烦撮要,实有其力”,〔25〕代表了当时史论发展的新水平。唐代刘知几评论汉魏史论的杰出者时,认为“干宝、范晔、裴子野是其最也”〔26〕。裴子野的史论和他的文章一样,颇具秦汉风骨,对历史的评论本着“彰君子之志,劝美惩恶”〔27〕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评论多善”赢得后人赞誉。难怪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引裴子野论述达十一次之多,超过了任何人。
    《宋略》现已散佚,无法窥其全貌,今仅能从唐代《通典》、《建康实录》,宋代《资治通鉴》等文献,了解部分内容。裴子野在《宋略·总论》中指出:“宋氏之成败得失,著乎行事,从而言之”〔28〕。看来评论主要从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出发,论述成败得失,目的是以古为鉴,吸取教训。从《资治通鉴》引用的评论内容来看,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论述刘宋亡国原因。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裴子野究言宋氏亡国之祸,《通鉴》载之于此,欲使有国有家谨于其初也”。裴子野评论少帝义符被诛的原因时认为:“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是以本根虽茂而端良甚寡”。评论得失,是为“有国有家,其鉴之矣”〔29〕!第二论政治制度。对魏晋以来,门阀“自是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转相骄矜,互争铢两,唯论门户,不问贤能”,〔30〕进行有力的抨击。第三评论个人得失。对袁粲谋反的评价,“袁景倩(袁粲,字景倩),民望国华,受付托之重;智不足以除奸,权不足以处变,萧条散落,危而不扶。及九鼎既轻,三才将换,区区斗城之里,出万死而不辞,盖蹈匹夫之节而无栋梁之具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评论:“裴子野之论,有《春秋》责备贤者之意,故《通鉴》取之”。〔31〕从裴子野的评论,可清楚地看到,撰述《宋略》的目的,是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鞭挞统治者的政治得失,以鉴来者。
    裴子野的史学思想通过其论述,我们可见梗概,《宋略》能使善恶自见,真实地反映历史现实;又受祖辈以史为名的影响,能据事直书,发扬古代史家的光荣传统,因此倍受史家称赞。裴子野的史学思想还有一个特点,是论述史实不信天命,具有无神论思想。他认为“周汉灵长如彼难拔,近代脆促若此易崩,非天时亦人事也”〔32〕。他的著史思想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司马光撰著《资治通鉴》中,大量引用其论赞,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裴子野不仅是成功的史学家,而且是有一定政治素养的思想家。
    裴子野的《宋略》和文学著作虽然已散佚,给研究者带来不便,但从零散的史著中,仍可窥见他的文学才华和史学家具备的远见卓识和判断是非能力。裴子野不愧为南朝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宋略》已作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断代编年史著,在我国史体的发展、史事的记载、史评的深入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崔凡芝先生指教,不胜感谢。
    注释:
    〔1〕〔19〕〔23〕〔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裴子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2〕~〔7〕〔13〕〔14〕〔唐〕姚思廉:《梁书》卷三十《裴子野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 8〕〔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9〕〔27〕〔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七四二。中华书局1966年版
    〔1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12〕〔28〕〔32〕〔宋〕李昉: 《文苑英华》卷七五四。中华书局1966年版
    〔15〕〔唐〕刘知几:《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 中华书局1961年版
    〔16〕〔唐〕刘知几:《史通》卷二《二体》。中华书局1961年版
    〔17〕〔唐〕刘知几:《史通》卷八《人物》。中华书局1961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