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指出,要不要自办厂、局,实质上就是要不要师夷长技的问题。魏源坚持自办厂、局的思想,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师夷长技的方案。他不仅论证了自办厂、局的必要性,而且深入地论证了它的可行性。他十分难能可贵地将自设厂、局与市场联系起来考虑,他不仅看到了中国的潜在市场,而且正确地提出了将那种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方向性意见。正是在这种对师夷长技的可行性的探索中,魏源触及到了中国民族振兴的一个根本问题--学习西方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因此,魏源的方案是当时挽救民族危机诸多意见中最先进的,他是站在时代的最高处来研究中国问题的。 四 如前所述,当时有人认为长技在中国无用武之地,不出二三年就会“暂用旋辍”。魏源认为,“师夷长技”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国“风气日开,智慧日出”,对待新的先进产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会“云集而鹜赴”,(22)他十分难得地预见了发展新产业的广阔前景。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已经觉察到,师夷长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需要许多社会条件,包括社会风气、民众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在《海国图志》中,不仅介绍西方的长技本身,而且还大量介绍了隐藏于技术后面而对技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东西。 《海国图志》介绍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传统的经济是一种以农为本、商贾为末的经济,“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23)魏源自然谈不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什么认识,但是他介绍了一些不同于中国的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浅层的东西,而且让人们从中看到某种优越性。”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非好勤远略也。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24)《海国图志》让中国人看到,欧洲人居然是以“商贾为本计”即以工商立国的。而且正是这样一种经济促使他们向外开拓,向外占领市场和殖民地,以致到处“擅其利权”,而使泱泱大国的中国无可奈何。当时号称最强大的英国正是这样一种情况的典型。其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25)这种农业比例甚小的经济到底主要依靠什么作为生财的手段?《海国图志》作了比较明确的回答:“而英夷尤为奇技淫巧,以易取中国之财”。(26)显然,这种商贾为本的经济,主要不是向土地,而是向技术讨生活,技术甚至成了一种主要的资源。而只有这种商贾为本的社会,才能为技术施展其威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重视科技的传统,和促使科技发展的某些竞争和保护的机制。如介绍到欧洲时说:“某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27)“欧罗巴虽为地球五大洲中之至小者,然各处文学、技术、较之他处,大相悬殊”,“其民人才能敏慧,文艺、理学、政治、彝伦靡弗攻修,以臻其至”。(28)介绍英国时,说其语言易学,“故此学者无不通习文艺,如国史、天文、地理、算法,不晓者不齿于人”。(29)介绍日耳曼时,说其“民性好学,务艺术,并中国之书皆读悉”。(30)介绍法国时,说其“国家重儒,有才能者即速官之”。(31)介绍西班牙时,说其“国人极好学,……高人辈出,著作甚富”。(32)介绍美国时,说这个国家极重知识,如果自己缺少某方面的知识,“则延他国知识者以教习”。(33)《海国图志》让人们懂得,西方之拥有长技并非偶然,它是重知识、重科技的一种传统的结果。 《海国图志》对西方体现在科技方面的某些竞争和保护机制的观察,是十分深刻的。它介绍了英国的土地出租制度,“土地皆属于王,荒土呈官注籍,往垦以三十年为期,满则归官。出示招投各书,愿出价目封贮,定期开看,多者得将价呈缴,始听耕作。期未满亦听转投,已满亦许接投”。(34)这是一种相当规范的体现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刺激农业经营者改进经营管理和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当然也有其加强对农业劳动者剥削的一面。它介绍了英国的专利制度,“能出一奇物,得专利三十年,他人学作者禁。”(35)还介绍了美国的奖励制度,“或有能创新出巧如火轮船及水火织布之类,则地方官奖励之。”“如六艺中有超众者,则别予奖赏。或能自创新制,开前人所未及,为今人所乐效者,亦奖赏之”。(36)《海国图志》让人们明白地看到,西方有一些制度对于科技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鼓励、保护、导向和促进的作用。 《海国图志》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方的教育。首先,它让人们看到西方各国相当重视教育。“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海国图志》中所提文学实指文化--笔者),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37)英国有“国学生馆计三万八千间,入学者二十七万余人”,“小儿自二岁以上有赤子学”。(38)耶马尼国(德意志)“推广文艺,遍设学院、公学”,“凡各国所未见之书,惟日耳曼人能读之,……敬教劝学,为西方之最。”(39)佛兰西“城中学馆最多,又民间小学二万八千九百六十三所,学生计二百二十余万名;其大学院三百五十八所,学生三万三千名;会学院一百所,学士二万三千六百名。”(40)荷兰“国内大开书院,学士云集,讲艺术。小学馆二千八百余处,大学院四处,皆聚印翻译之书。”(41)西班牙“国中共学二所,……其讲学名贤,曾经国王所聘,虽已辍讲,亦终身给禄不绝。”(42)美利坚“好学进,遍庠序”,“每乡设学馆一所”、“不拘贫富”皆可入学。“国内遍设大小书馆不计其数,国之男女无不能书算者。”“又各设义馆,以教文学、地理、算法,除普鲁社国外,更无似其文教者”,故“人材辈出,往往奇异”。(43)其次,它让人们了解到西方教育的不同内容。如前所述,《海国图志》介绍西方教育时,涉及的学校类型很多,说明其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它对日尔曼的教育介绍最具体,最有代表性。日耳曼“遍设公学,院内所传之学理有五六科,……一者训示正教,习上帝圣书,……二者例律学,……三者医学,……四者学习国政,凡农事、金厂、水利、江防、桥船、军器、百工及诸财运,进考既中,各依本分就录,或掌田亩百姓,或百计经营,无所不隶。五者杂学,尺古所传天文、地理、算术、草木、禽兽鱼虫之学,金石之论,万物情性之学。考中者为府学教授。至于诸国之史,是凡学士所必知。欲进公学堂,必先知二三异国音语。”(44)所列这些内容,第一是德育,第二是法学,第三医学和第五杂学属自然科学,第四国政属经济、政治方面的管理学。所以,这是一种重德育、重法制、重自然科学、重管理、重外语的真正经世致用的教育,是一种体系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其三《海国图志》对西方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有所涉及。这种教育并非以培养做官为唯一目的,它面向全社会,求学者自然有一部分可跻身士阶,大量的是成为各种专门人才,如医生、律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等。即使学国政的,也不一定全是当官。美国的“会城中学馆……每年考试一场,取中者入馆内,如中国之秀才,习学以四年为例。……既习四年,则如中国之举人矣,散馆后或为官、为士、为农、为工、为商,而各司其事”。(45)这同中国以做官为唯一目的的科举教育适成鲜明对照。西方教育在方法上比较重实践性环节,这在医学上特别突出。学医的“未经住院(实习)三年,未经考试者,终不许为医师。”(46)“其学医术者,除病院外,别有藏人身骸骨、支体、全身筋脉,俾入院者察之,以知病施药焉。”(47)“病死医者不得其故,则剖其脏腑头颅考验病之所在,著书示后。”(48)其他学科也类似于医学,重实验、实习。《海国图志》对西方教育的介绍,对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启发作用,人们很容易发现这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这种介绍针对当时传统的皓首穷经、作八股文章的奴化教育,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对立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