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王鸣盛治史的务实精神(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高平 参加讨论

二、考制度
    论“三公九卿”制,王鸣盛引《汉书·百官公卿表》,认为班固以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六卿。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同时强调又一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则班以三公六卿为九,正合经义”,(注:《商榷》卷10《三公九卿》)而“伏生大传(《尚书大传》)云,一司徒公,二司马公,三司空公。百姓不亲、五品不训,责之司徒;蛮夷滑夏,寇贼奸宄,责之司马;沟渎壅过,水为害民,责之司空。郑注云,周礼天子六卿,与太宰、司徒同职者谓之司徒公,与宗伯、司马同职者谓之司马公,与司寇、司空司职者谓之司空公。一公兼二卿,举下以为称。然则三公无职,兼六卿乃有职。所以《周礼》不列三公,但有六卿”。(注:《商榷》卷10《三公九卿》)班固“三公九卿”论,虽以《周礼》、《周官》为据,“然亦不过举其要耳,最为简净合宜,故曰通才。至于经义,则不合也”。(注:《商榷》卷10《三公九卿》)“《百官公卿表》篇首总叙,读之知孟坚乃通才,非经师也”。(注:《商榷》卷10《三公九卿》)他指出:“降及汉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奉常等为九卿,与周大异矣。”(注:《商榷》卷10《三公九卿》)王氏对整个“三公九卿”制的结论是:“古三公在九卿中,汉三公在九卿外。古九卿为公孤(三公或三孤)与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也”。(注:《商榷》卷10《事下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至此,夏周三公九卿与秦汉三公九卿己区分得非常清楚了。同样,对魏晋“九品中正制”王氏亦能溯其源流,述其概要:“魏陈群始立九品官人之法,《晋武帝纪》则云,咸熙二年十一月,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巳。故《三国志》、《晋书》及《南史》诸列传中,多有为州郡大中正者,盖以他官或老于乡者充之。掌乡党评论人才,臧否清议系焉。”(注:《商榷》卷47《九品中正》)不仅说出了举九品的六条标准、充中正官的人选、还附带指出,推行“九品中正”引发起魏晋时期臧否清议的社会风气。
    三、辨学术
    王鸣盛论《风俗通》学术派别时说:“《应奉传》:奉子劭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论曰:‘劭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劭汉俗儒也,《风俗通》小说家也。蔚宗讥其不典。又云,‘异知小道,可谓和言’。《王充传》云,著《论衡》八十五篇,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此与《风俗通》品题略同,尤为妙解。盖两书正是一类,皆摭拾謏闻,郢书燕说也”(注:《商榷》卷36《风欲通》)把《风俗通》与《论衡》视为同类,俱入小说家者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中经唐宋至元明清,佛学流派渐多,经书甚多,难用数言述其指归。王氏则引袁宏之论,了然使学者得其宗旨。“《楚英王传》,叙英奉浮屠事。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云,‘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也,将以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练精神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有经数千万言,以虚无为宗苞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而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乃知佛法大意,已尽于此”。(注:《商榷》卷36《袁宏论佛法》)寥寥不及四百言,述佛学大意明白晓然。其辨章学术之能,亦绝非常人所可及。
    四、论人物
    王鸣盛论刘邦,则与项羽相比而言。秦始皇游会稽,项梁、项羽同观望,项羽见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观始皇宫寝器物后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言词坚毅豪爽,刘邦则从内心羡慕贪求。陈胜大泽乡揭竿举义时说:“壮士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项羽豪情不相上下。“而高祖似更出其下。天下既定,置酒未宫,奉玉巵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其言之鄙至此!”(注:《商榷》卷2《刘项俱观始皇》)王氏深恶刘邦贪鄙市井之气, 其情渗透于刘、项相比之字里行间,使读者览后,有真情自然流露之感。在比较周瑜、鲁肃两位历史人物时,他先提出:“英雄举事,贵争先著,一落人后,便非俊物”。(注:《商榷》卷42《瑜肃异而同》)“周瑜方结刘拒曹,曹甫败,旋欲制刘以取荆,而并图蜀。著著争先,真俊物也。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为画大计,与瑜同耳。至破曹之后,仍劝权以荆州借刘,此则与瑜异者。然肃之计,为孙非为刘。权虽谓此计为一短,但荆州新附,其势吴难独占。两雄相争,徒为敌利。然则肃计亦未为短。故瑜病荐肃自代。二人之计,异而同也”。(注:《商榷》卷42《瑜肃异而同》)对待刘备占荆州一事,瑜、肃确实表现各异,瑜英年负气,事事咄咄逼人;而鲁肃深沉稳健,胸中自有韬略。瑜深知肃劝借荆州,实为孙不为刘。故瑜困病之际,力荐鲁肃自代而不疑,可见二人之计,异而同也。王氏论人物,饶有朴素辩证法意味。
    五、订史实
    对于诸葛亮诛马谡一事,王鸣盛的见解是:“谡负才名,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盖其所长在智谋心战之说。亮既用之,赦孟获以服南方,终亮之世,南方不复敢反,此其明证也。祁山之役,令为先锋,统众在前,以运筹决策之才而责以陷阵推紧之事,是使萧何为将,而韩信乃转粟敖仓以给军也,宜其败矣。此则亮之误也。”(注:《商榷》卷41《亮诛马谡》)他认为诸葛亮兵败街亭,亮斩杀大将的悲剧,主要应由诸葛亮负责。“亮之误非误于诛谡,误于用谡不得其当耳。”(注:《商榷》卷41《亮诛马谡》)诛马谡所造成的后果,王氏认为:“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弩下之用,将以成业,不亦难乎!”(注:《商榷》卷41《亮诛马谡》)诸葛亮六出祁出,鞠躬尽瘁,而终难酬其亡魏一统壮志,与他诛俊杰有直接关系。史家素以东晋政权君弱臣强,国势赢弱,故终无大为。王鸣盛则以事实提出不同看法:“东晋君弱臣强,势则然矣。而其立国之势,却不为弱。刘琨、祖逖志在兴复;陶侃、温峤数有诛翦;桓温之灭李势;谢安之破苻坚;刘裕之擒慕容超;姚泓、朱龄之斩谯纵皆奇功也。裕之入吴中,几几欲混一矣,留子义真镇之而还,旋失之,惜哉!”(注:《商榷》卷52《东晋国势不弱》)上述一系列人物及其所建功勋,足以证明东晋国势,决非虚弱。而战将频出,屡战中原,正说明东晋军中人才济济,战斗力较强。既然如此,为何东晋比伐中原终无成效呢?王鸣盛借用王买德一段对话,揭出了真实原因:“王买德谓赫连勃勃曰:‘关中形胜地,刘裕以弱才小儿守之,非经远之规也。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耳事,无暇有意于中原。’”(注:《商榷》卷52《东晋国势不弱》)东晋这些大将,本可大有作为,但因一味贪求权力之争,无心留意于恢复中原,于是几度狂风暴雨式地袭击中原终是徒劳无功而返。王氏盛赞:“买德之言,实为破的。”(注:《商榷》卷52《东晋国势不弱》)这是王氏治史善于揭开历史表面现象,订史实看本质的又一明证。在考订唐名医孙思邈年龄上,“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高宗咸亨四年)九十三矣”。(注:《商榷》卷92《孙思邈年》)如科学计算一下,开皇辛酉至咸亨四年实为73年,何言九十三岁。以此问题“询之乡里,咸云:(孙思邈)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注:《商榷》卷92《孙思邈年》)再参以文献资料,《旧唐书》方技类《孙思邈传》,周宣帝时陷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太宗即位召诣京师,援以爵位,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卢照邻师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它,为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孙思邈处士居之’”。(注:《商榷》卷92《孙思邈年》)从天皇辛酉至卢照邻作序仍为73年,右从周宣帝时(孙思邈隐居)至咸亨四年则是百年以上。孙思邈又何言73岁呢?王盛认为:“思邈盖不欲以长生不死惊骇世人,故自隐其年而诡云,开皇辛酉生故云。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注:《商榷》卷92《孙思邈年》)”《旧唐书》刻本依孙思邈之说,计其年龄,自开皇辛酉岁至高宗咸亨年,本为73,却刻成93。“但七十三而云九十三者,此传刻之误耳。原本亦误”。(注:《商榷》卷92《孙思邈年》)把73刻成93,固然是传刻之误,但孙思邈硬把百岁老人缩小为73岁之人,是原本就不真实了。所以误刻93,亦可不为误了。为订正史实,王氏连一个人的具体年龄,都不惮其烦地反复考证,务求其实。其治史之严谨亦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