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历史学是在反封建的社会思潮高亢行进中展开的。由于建国后的封建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关系,反封建的社会思潮很快转向对农业社会主义--农民的自发思想--的全面清算,对农民和农民战争的重新认识又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孙叔平、董楚平、王小强诸位的一批重新估价农民及其起义的文章,就是在这时面世的。很明显,这些文章感应了时代脉搏,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农民意识、农业社会主义的危害,十年来的历史主义学派以其新颖的思维,构成了新时期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历史主义学派是一个不能低估、更不能漠视和抹煞的史学集体。几十年来,这个集体无论对于农民战争史研究学科的建设,还是对于极“左”历史观念的清算,贡献都是巨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同“阶级观点”派一样,历史主义学派的产生和存在也与农业文明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笼罩密不可分。如今,随着农业社会的即将终结,整个农民战争史研究学科,从而历史主义学派存在的必要性也即将消失。这就是近些年来环境越来越好而历史主义学派越发沉没的根本原因。“阶级观点”学派与历史主义学派的消失是同时不可避免的。除非中国社会还会发生长时间的方向性变动,否则,这种结局大概是不可更改的了。 注释: ①《史学研究论文集》,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4页。 ②《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第78页。 ③稽文甫的看法见《关于历史评价及其他》,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页;漆侠的看法见《中国农民起义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第36页。 ④(16)《史学月刊》1955年8期。 ⑤(17)(18)(19)《历史研究》1961年4期。 ⑥参阅《历史教材和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1961年9期;《关于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性质、作用和特点问题》(座谈纪要),《新建设》1960年12期。 ⑦(26)(27)《〈是历史唯物论,还是经济宿命论〉读后》,1964年7月15日《光明日报》。 ⑧《对农民战争反封建性质的理解》,《新建设》1964年4期。 ⑨《“两种革命论”是“经济宿命论”吗》,《哲学研究》1964年5期。 ⑩《有关农民战争问题讨论的两点质疑》,《新建设》1966年1-2期。 (11)1961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 (12)《怎样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1962年5月18日《文汇报》。 (13)《东风浩荡 史坛生辉--中国农民战争学术讨论会旁听记》,1978年12月6日《文汇报》;《融融聚一堂 无畏相交锋》,1978年12月14日《解放日报》。 (14)(31)见《历史研究》1980年1期,又见《农民战争特殊规律浅探》,《求是月刊》1981年4期。 (15)《马恩选集》第1卷第693页。 (20)翦伯赞《存在于历史教学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4期。此文是1963年3月在广西师院的讲话纪录稿。 (21)《资本论》第1卷第551页。 (22)、(24)见《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85页、第50页。 (2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98-99页。 (25)《中国农民战争问题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28)《关于中国农民战争打击封建制度的问题》,1960年8月14日《光明日报》。 (29)(日)今凑良信《张献忠在四川研究动向》,《近代中国》第13卷,1982年6月30日出版。译文载《山东史学集刊》1984年1期。 (30)《谈谈农民的历史作用》,《群众论丛》1981年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