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翦伯赞40年代在香港的学术活动所透视的史学观念(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李玉梅 参加讨论

接着,翦氏遂有《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一文(注:参见《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
    在《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一文中,翦氏认为“尚能一死以谢天下”(注:参见《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第19页。)的“是英雄”(注:参见《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第21页。),因为自杀“需要勇气,更需要知道廉耻”(注:参见《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第19页。)。“至于逃跑与被俘,都是下策”(注:参见《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第20页。)。“所以在中国史上,末代帝王投降的最多”(注:参见《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第20页。)。其以古喻今之意,跃然可见。
    翦伯赞诚然是认同“在历史研究中是要贯彻政策的精神的”(注:《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原载《江海学刊》1962年5月号,后收入《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页。),但对于40年代自己以古喻今之作,却非全以为然:
    我在解放以前,也常用以古喻今的办法,不但不能帮助人们对现实政治的理解,而是相反地模糊了人们对现实政治的认识……把历史上的现实和今天的现实等同起来,那不是把历史上的现实现代化使之符合于今天的现实,就是把今天的现实古典化去迁就历史上的现实,两者都是非历史主义的,因而都是错误的(注:《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原载《新建设》1952年9月号,总第48期,后收入前引书,第7至8页。)。
    把历史“现代化”、“古典化”,直如胡适(1891-1962年)所称历史“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注:胡适语,见《胡适文存》卷2,第440页,转引自翦伯赞《评实验主义的中国历史观》,原载重庆《读者月报》,2卷3期,重庆生活书店,1940年5月1日。后收入1.翦氏著《中国史论集》,(第一辑),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第23页。2.《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一辑),第1至13页。)。翦氏诚然是反对胡氏之说的(注:《评实验主义的中国历史观》,翦氏著《中国史论集》,(第一辑),第23至24页。)。只是他自认也曾“涂抹”历史,并因而忠告不宜再涂再抹(注:参见《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另参见《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原载《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2日,后收入《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第3页。翦氏此忠告,至少见引于以下三文:1.侯外庐:《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求新求实精神》,《翦伯赞学术纪念文集》,第17至18页。2.田余庆:《坚持真理,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前引书,第37至38页。3.罗梅君(M.Leutner,西柏林自由大学):《翦伯赞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前引书,第216页。)。翦氏以古喻今的史笔,论者称谓多端(注:论者称翦氏以古喻今史笔,或如以下:1.借古喻今(香港龙门书店版翦氏著:《中国史论集》封面内页。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14页。2.古为今用(周一良:《翦伯赞同志学术纪念会开幕词》,《翦伯赞学术纪念文集》,第1页。张龙翔:《在翦伯赞同志学术纪念会上的讲话》,前引书,第7页。)3.理论联系实际(周一良文,参见《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2辑;侯外庐上引文。)4.史论结合:(张龙翔文,参见《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2辑;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一九○○--)》,下册,第139页。)5.以古讽今(许冠三前引书,第124页。)6.研究历史须从实际出发(许冠三前引书,第115至144页。)7.理论与实践统一(许冠三前引书,第117页。)8.以古套今(《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国史学研究动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7页。),亦透视了翦氏40年代在香港的史学观念之一。
    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史学
    翦伯赞40年代在香港一段的主要工作是当香港《文汇报》《史地周刊》的主编。从事报纸工作本来就是一种普及文化的工作,当然亦是一种政治工作;教育亦然。翦氏在陶行知(1891-1946年)手创的育才学校曾讲学两次:
    我在困居重庆的六年中(按:1940-1946年)曾经两度访问古圣寺(按:育才学校校址),替这些孩子讲述中国史。用陶行知的话说:“给他们以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知识。”我记得第一次是1941年的冬天,这次讲了3星期,从古到今,把中国史讲了一通。第二次是1944年的秋天,这次讲了11天,替他们解决了一些中国史上的问题。
    在这两次讲学中,使我发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奇迹。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军事,明如指掌;能够写出文学的创作;能够自编剧本,自己导演;能够自己作曲,作歌;能够写生、速写;能够画出星宿的图谱。从这里,我看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则,是一面加强政治教育,同时并不忽略文化教育,而这也许就是奇迹出现的缘故。(注:《记古圣寺》,原载香港《三月十五》(《生活教育丛刊》第一辑),1948年3月,后收入《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第437至438页。)
    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大抵除了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外,恐怕最能担负此责的,非报纸莫属了。翦氏在香港一段,主要是担当《文汇报》《史地周刊》主编的工作,答复读者来函,可说是一种文化教育、历史教育。事实上,翦氏在港时期的史学观念之一,即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史学,可见于其复读者来函的回信中(注:翦氏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史学观念,见于其一复读者来函的文章:《关于历史知识的通俗化问题--兼答吴兰先生》,原载香港《文汇报》,1948年10月29日《史地周刊》第6期,后收入《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第165至169页。此外,翦氏之复读者来函,今可见者有1.《读书不应“不求甚解”》(答读者),香港《华商报》,1947年12月5日第二版。2.《关于传国玺答文芳先生》(附文芳先生来信),原载香港《文汇报》,1948年11月26日,《史地周刊》第8期,后收入《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二辑),第196至19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