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吴轶群 参加讨论

清初承明制设立的道,既有省与府之间的道员,如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分管地方府州县,也有不管辖某一地区而因事设置者,即专司某职的道员。清代的道,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其临时派遣的性质逐渐向地方行政官吏转变。道不同于府州县,它既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限制。关于清代道的功能及与行政区划的关系,迄无定论。
    清代道的研究多是以内地为主要对象,对边疆地区道的设置、职能及其演变探讨的很少,仅林涓在其博士论文中有所涉及①。有关清代新疆镇迪道建置沿革、建省时期四道建置、新疆地区道的特殊职能,以及四道建置在新疆地方行政建置演变中的作用,均未见有专文进行研究。镇迪道是新疆东部推行州县制度地区设立的道,建置沿革,如时间、名称、驻地、辖境等,因各种记载不同,有待廓清。对比清晚期各地道的演变,新疆巡抚下的四道及所属府州县制,既体现了道作为清代地方制度的演变规律(民政权力增强和向准一级政区演变),也有因其边疆地区的特殊性而具有的不同特点。建省后镇迪道职掌变化较大,与其他3道相比,其突出的政治地位,是乌鲁木齐在全疆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在地理单元上,通过建省以及4道的建置,最终形成了脱离甘肃、更符合于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行政区划。
    新疆建省和建置4道,是治边政策适应历史变化的需要,也是地方民政事务日益发展的结果。这一改变对清政府在台湾、东北、蒙古等地地方行政建置的演变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了解清代新疆道制的变迁,对于深入了解新疆地方行政建置变革、行政区划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推进边疆政区地理和历代治边政策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人不惴浅陋加以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 镇迪道建置沿革及职能分析
    1.镇迪道建置沿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王朝荡平天山南北,将新疆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军府制统治体系。其中,新疆东部镇迪道辖境实行州县制度,在行政上隶属陕甘总督。镇迪道是由巴里坤道改名而来,而巴里坤道则是安西道移驻哈密后,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除而改设的。
    关于镇迪道与安西道的关系,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但不能说安西道是镇迪道的前身。两者对新疆东部的统辖地区有所重叠,可以说是先后承继的关系。在这一地区屯垦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安西归于安肃道,镇迪道直接统辖新疆东部地区。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新疆东部地区与新疆政区形成的历史地理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的最终是在建省时期完成的。这也是本文关于政区变化所要探讨的内容。
    清廷统一新疆后,将新疆东部与甘肃西部紧邻新疆地区连为一体,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州县制度。但安西道始设于雍正时期,“增设安西兵备道一员。自肃州抵哈密计程千五百里。其间沙州、安西等处,旧隶肃州道。按肃州道驻肃,事务尤繁,不能远制边外。现今安西屯田,又令吐鲁番回人于瓜州安插,必得大员就近弹压抚辑为便。户部议覆曰,应如所请。增设安西兵备道一员。其旧设安西同知移驻瓜州,办理水利屯田,与靖逆通判,及四卫一所,并隶安西道。”② 此时,安西道与新疆没有政区联系。清政府统一新疆后,新疆东部行政上隶属甘肃省。在很多清代文献中都有所反映③。清代官修的第一部新疆方志《西域图志》直接叙述了安西道与巴里坤道、镇迪道之间的关系,“道周千里,不必属于安西,亦以安西名者,其地向无统名,今道员已移驻府境,旧称安西道,则因安西以连及之也。哈密、镇西府同在天山东陲,南北相隔,……。往时以哈密为外藩,故嘉峪关西连设五卫,而安西屹然为重镇”。而同书记载,“分巡镇迪屯田粮务兵备道一员,乾隆二十四年设,初驻哈密为安西道。三十八年改今名,移驻镇西府”④。概括了安西道之移驻哈密,以及改名镇迪道的过程。镇迪道设置之前,新疆东部地区各州县由安西道、巴里坤道先后管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升安西直隶州为府,裁靖逆直隶厅入安西府;置哈密、巴里坤二直隶厅来属;徙道治于哈密直隶厅”⑤。安西道治所迁移到哈密,但名称仍旧,隶属于甘肃省。所谓“哈密兵备道”的记述,实际上是移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奏请,乌鲁木齐“应照哈密,巴里坤之例,设同知一员,管理地方,通判一员,收放粮饷,并仓大使一员,以供差遣出纳。再设巡检二员,分驻昌吉、罗克伦两处。以上各员,统听哈密兵备道管辖”⑦。此时被贬授予道衔的哈密办事道员文绶,因“俱实心奋勉,文绶著加恩交部议叙,仍著军机处记名”⑧,并非派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这应该是对派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的错误记载。《皇朝文献通考》记载,“移驻安西道于哈密,以一府三县属焉”⑨,以及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西域图志》“分巡镇迪屯田粮务兵备道一员,乾隆二十四年设,初驻哈密为安西道”的记述,应该是确切的记述⑩。
    安西道管辖地域当时跨新疆东部和甘肃紧邻新疆一带。此后,随着设官驻军和移民屯垦开发的发展,新疆东部地区州县建置发展很快,但清政府并没有再增设道,而是除安西道,改设巴里坤道。早在南疆战事还未告捷时,清政府即已开始兵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疆平定,兵屯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迅速扩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招募甘肃人户移民屯垦,迁入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起巴里坤,西到玛纳斯。依据当时的条件,屯田先后分三阶段、有重点地进行:1、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三十年(1765年),以迪化及其附近地区为主,有昌吉、罗克伦、阜康(即特讷格尔)等地。2、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三十七年(1772年),重心东移到巴里坤所属木垒地区,以奇台为中心。3、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后,全面安置,着重充实乌鲁木齐以西的玛纳斯等地(11)。陕甘总督衔、兼理甘肃巡抚事吴达善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条奏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巴里坤、哈密距安西窎远,新移驻之同知、通判,应定为直隶厅,归安西道管辖,其粮饷刑名钱谷等项,该道核查。”(12)
    另外还有派驻乌鲁木齐的专司道员--粮务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派驻乌鲁木齐,“著陕甘两省,拣选满洲道员一人,同知、通判、州、县四员,县丞、杂职八员,发往乌鲁木齐,道员总办收支各屯粮饷”(13)。《皇朝文献通考》中也对此有明确记载:“乌鲁木齐总理粮务道(陕甘总督于内地道员内酌派)一员,……分管卡伦、经理粮务则由陕甘总督酌派道员同知以下等官,均照西藏驻防之例,三年更代。”(14) 也就是说,乌鲁木齐粮务道是以各地屯田事务为主要职掌的专司道员,而并不象移驻哈密的安西兵备道那样,是管理粮饷刑名钱谷等事务的地方分巡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