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两宋史学批评的成就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瞿林东 参加讨论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
    这里,首先说理论上的贡献。《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在这方面有突出的代表性。
    北宋官书《册府元龟》的《国史部》在编纂思想上有很明确的批评意识,其《公正》、《采撰》、《论议》、《记注》、《疏谬》、《不实》、《非才》等门的序,以及《国史部》总序,在史学批评的理论上都提出了一些新问题。《论议》门序说:“至于考正先民之异同,论次一时之类例,断以年纪,裁以体范,深述惩劝之本,极谈书法之事,或列于封疏,或形于奏记。”这是对前人“论议”问题作了归纳,也反映出作者在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思考。其以《公正》、《恩奖》等门称赞史学上的“执简之余芳,书法之遗懿者”与“鸿硕之志,良直之士”;而以《疏谬》、《不实》、《非才》诸门批评史家撰述上的种种弊端,在理论上是有价值的。
    《国史部》总序在评述自上古至五代的史官制度之沿革流变后,强调指出其所记内容的宗旨是揭示史官修史中的经验教训,因而直接关系到史学批评问题。总序最后是这样讲的:
    原夫史氏之职,肇于上世,所以记人君之言动,载邦国之美恶,
    著为典式,垂之来裔,申褒贬之微旨,为惩劝之大法。故其司笔削
    之任,慎良直之选。历代审官,莫斯为重。今之所纪者,凡推择简
    任之尤异,讨论撰述之始末,家世职业之嗣掌,扬榷雠对之裁议,
    冲识方正以无忒,恩遇宠待而隆厚,咸用标次,以彰厥善。其有疏
    略差戾受嗤于作者,构虚失实有紊乎书法,乃至以鄙浅之识,贻叨
    据之诮,亦用参纪,申儆于后。其有注录之部次,谱籍之名学,方
    志之辨析,世绩之敷述,皆司籍之事,资博闻之益,咸用缀辑,以
    成伦要。
    所谓“以彰厥善”种种和“申儆于后”种种,是为《国史部》撰述思想的核心,包含了丰富的史学批评内容,反映出对史家修史活动中之主体作用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与分析,尤其是“疏略差戾”、“构虚失实”、“鄙浅之识”等,实有碍于史学的发展,应引起后世史家的警惕。从《国史部》总序的宗旨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说刘知几的《史通》对以往史学的总结和评论,在表述方法上是把他自己的认识同具体实例融为一体加以阐述的话;那么《册府元龟·国史部》的表述方法则是从宏观上提出一种认识上的框架,对以往史学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方面、不同问题作出区分与综合,以类相从,胪列实例,以表明其对于史学的思想旨趣。简言之,《史通》是一部以论说为主的史学批评著作,《册府元龟·国史部》可视为一部以史实为主的史学批评著作,二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册府元龟》国史部在撰述思想上继承了刘知几《史通》,是显而易见的。其《选任》即近于后者的《史官建置》,其《公正》即近于后者的《直笔》,其《采撰》一目即直接沿用后者篇名而内容当类于后者《古今正史》,其《论议》则意近于后者之《鉴识》,其《自序》更是后者《自叙》的扩大和延伸,其《谱牒》、《地理》皆出于后者《杂述》,其《疏缪》、《不实》、《非才》当源于后者的《纰缪》、《曲笔》和《叙事》。《纰缪》篇已佚,无从作具体比较。《不实》门序称:
    《传》曰“书法不隐”,又曰“不刊之书”。盖圣人垂世立法,惩恶劝善者也。若乃因嫌而沮善,渎货以隐恶,或畏威而曲加文饰,或徇时而蔑纪勋伐,恣笔端而溢美,擅胸臆以厚诬,宜当秽史之名,岂曰传信之实。垂于后世,不其恧欤(注:《册府元龟》卷562,国史部9。)!
    这些话,同《史通·曲笔》不仅思想上相通,而且在用语上也极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撰述的过程来看,“曲笔”是现象,“不实”是本质;现象可能有多种多样,而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再看《非才》门序所说:
    夫史氏之职,掌四方之志,善恶不隐,言动必书。固宜妙选良材,图任明职,广示惩劝之义,备适详略之体,成大典于一代,垂信辞于千祀。若乃司载笔之官,昧叙事之方,徒淹岁月,空素编简,或绎之靡就,或颁次之无文,昧进旷官,盖可惩也(注:《册府元龟》卷562,国史部9。)。
    这里主要是批评那些占据了史官位置而又昧于“叙事之方”的人;这种人既无“绎”之才思,又无“颁次”之能力,怎么能担任史职呢?“绎”是着重于见识,“颁次”是指的表述,这与刘知几讲“叙事之美”有所不同,更加着重了“叙事之方”中的历史见识。
    《册府元龟·国史部》的编纂旨趣所表达出来的史学批评思想,其理论上的意义并不止限于“国史”方面而具有普遍的价值,是《史通》之后的重要著作。
    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五代史纂误》,都是专就一部史书的“谬”、“误”进行评论。如《新唐书纠谬》按其所挞举之谬误,取其同类,加以整比,厘为20门,即:以无为有,似实而虚,书事失实,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互,官爵姓名谬误,世系乡里无法,尊敬君亲不严,纪志表传不相符合,载述脱误,事状丛复,宜削而反存,当书而反阙,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与夺不常,事有可疑,字书非是。它能列举出这么多的批评项目来,虽然未必都很中肯,但人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的。作者指出《新唐书》致误的八条原因,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在史学批评理论方面,吴缜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信史”?他给“信史”作了这样的理论概括:“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莫不适当,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粲然如日星之明,符节之合,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反是,则篇帙愈多,而讥谯愈众,奈天下后世何!”给“信史”作这样的规范、下这样的定义,在史学上以前还没有过。第二,史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
    夫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因事实而寓惩劝,斯谓褒贬。事实、褒贬既得矣,必资文采以行之,夫然后成史。至于事得其实矣,而褒贬、文采则阙焉,虽未能成书,犹不失为史之意。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注:《新唐书纠谬·序》。)。
    这一段话,阐述了“事实”、“褒贬”、“文采”这三个方面之于史书的相互关系,而尤其强调了事实的重要。
    首先,吴缜给“事实”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意思是说。客观发生的事情,被人们“如是”地即按其本身的面貌记载下来,这就是“事实”,或者说这就是历史事实。他说的事实或历史事实,不是单指客观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单指人们主观的记载,而是指的客观过程和主观记载的统一。这是很有特色的见解。
    其次,吴缜认为,事实、褒贬、文采这三个方面对于史家撰写史书来说,不仅有逻辑上的联系,而且也有主次的顺序。这就是:“因事实而寓惩劝,斯谓褒贬。”有了事实和褒贬,即有了事实和史家对于事实的评价,“必资文采以行之,夫然后成史”。吴缜说的事实、褒贬、文采,可能得益于刘知几说的史学、史识、史才“史才三长”论。它们的区别是:在理论范畴上,后者要比前者内涵丰富和恢廓;在概念的界定上,前者要比后者来得明确。
    再次,吴缜认为,“为史之意”的根本在于“事得其实”,褒贬和文采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反之,如“事实未明”,则“失为史之意”,褒贬、文采也就毫无意义了。他认为《新唐书》的弊病正在于此。
    吴缜对《新唐书》的“纠谬”究竟如何,另当别论,而他关于事实、褒贬、文采之对于史书关系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史学批评的标准,乃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新发展。这个认识,极其明确地把史学批评的理论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是格外值得重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