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对20世纪的历史科学作出了独特的卓越贡献。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史学教育的崇高事业。 向奎先生是我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时的老师和系主任。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云集着史学界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向奎先生是系主任,又是当时学生们心目中最为崇敬的师长之一。在我毕业分配到历史研究所后的40余年中,虽同先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先生门下学习求教,对先生的学术精髓理解和认识不深,而先生却一贯鼓励和支持我的学术研究。现仅就先生的学术特点与学术风格作一简要的介绍,以表对先生的无限敬重和深切怀念。 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探索和孜孜追求 在向奎先生六十余年的治学生涯中,突出地显示出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探索和孜孜追求的顽强精神。 先生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对当时史学界就史学经典《左传》的真伪问题的争论提出质疑。历代今文经学家认为《左传》是伪书,甚至先生的老师--顾颉刚先生也认为《 左传》是一部“假书”。先生则认为:像顾先生这样的史学大师、经学大师,这样赫赫 有名的学者,也说《左传》是假书,使他“不解”。为此,先生开始研究《左传》,并 写了《略论<左传>五十凡》。继而,在他将要毕业时,又写了《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 <国语>之关系》一文,发表在1936年由顾颉刚先生主编的《北京研究院史学集刊》第二 期。该文的结论是:《左传》不是假书,不同意顾先生和历代今文经学家对《左传》的 看法。先生对《左传》的研究,推翻了长期以来在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论断,还历史以 本来面目,捍卫了科学真理,在史学界引起了震动。 向奎先生早在1936年留学日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时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返回国内,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由于无法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而又得知顾颉刚先生正在兰州,随即去了兰州,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向奎先生先后在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他目睹了在国民党统治下政治上的腐败和反动,国统区的民生凋敝,乃至连大学教授都 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十分愤慨,曾联合不少教授成立了教授会,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作斗争。与此同时,作为一位进步教授,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加深了理解和信任。在青岛解放前夕,先生接受了当地地下党交托的两项任务:阻止将山东大学迁离青岛和保卫青岛纱厂。先生由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到信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 共产党,表明了先生对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追求。 建国后,向奎先生更加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此来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的古史问题。在先生亲自倡导和筹备下,至今已有50年历史的、闻名国内和世界学坛的社会科学刊物《文史哲》诞生了。1953年第2期《文史哲》就刊载了先生的论文 《读<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期问题》。继而,在1954 年《文史哲》第一期上,发表了《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历史学说》一文。先生力图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阐明古代东方和中国的历史特点,从而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 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这一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问题的提出 ,既有助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历史科学真理的进一步探索。 1956年,向奎先生为了深入探索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规律,亲自到四川彝族地区进行了为时半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调查。他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深刻地理解了调查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奥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学习笔记》一文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学的三重证据说,即:文献材料、 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