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董史,字更良,咸淳间成《皇宋书录》四卷,四引会要:上篇太宗条引国朝会要,仁宗条引仁宗会要,徽宗条及下篇王珦条引会要。 (13) 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一引《皇朝会要》,卷二引《三朝会要》、《续会要》,卷三引《中兴会要》。 (14) 岳珂:《愧郯录》卷一、卷九、卷一○、卷一四引会要原文,卷五、六、一三、一四引《国朝会要》,卷四、卷五引《续会要》,卷五、六、八、一二引《中兴会要》。 (15) 洪迈:《翰苑遗事》引《国朝会要》十一条,《续会要》六条。 (16) 王弥大:《清溪弄兵录》(记方腊起义事)引《续会要》二五三卷中一千三百余字。 (17) (18) 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集卷六嘉泰禁私史条。 (19) 李焘弄史获罪事,见《宋史》本传。焘为宋代卓有成就之史家,传世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凡五百二十卷,为研究北宋历史之重要典籍。 (21) 参《元史》董文炳传。 (22) 参翻元兴文署本《通鉴》卷二九四周显德六年二月条胡注。 (23) 参《明史》卷一四五、卷一四七。 (24) 参《艺风堂文集续集》卷四《永乐大典考》。 (25) 参杨士奇《文渊阁书目》请旨题本。 (26) 《明史》卷九六艺文志一。 (27) 参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页七八。 (28) 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系仅次于明《永乐大典》之一部大类书。全书分六篇(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共一万卷,集经、史、诸子百家以成书。 (29) 四库馆所收书,除永乐大典外,尚有敕撰本、内府本、督抚学政采进本、私人献进本。 (30) (31) 《于文襄公(敏中)论四库全书手札》第三十一函。 (32) 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所录谕旨。 (33) 参《全唐文》总目卷首御制序。 (34) 《全唐文》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十月诏修,十九年(公元1814年)二月成书,共一千卷。收录唐、五代文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撰文者三千四十二人。诗序已见《全唐诗》者不录,有伤风化者不录,有关巫惑者不录,此其编录宗旨。唯仍录有关释道文字四十余卷。今常见版本有三,以写楷体内府本最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有一部。 (35) 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二。道光求日益斋刻本。 (36) 《艺风堂文集》卷一。光绪庚子刻本。 (37) 科举始自隋唐,封建朝廷以此取士,经历一千余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始废此制。明清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即童考,由各省学政主持,录取者称秀才(或相公)。乡试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在南京、北京及各省城举行,试期在秋八月,故称秋闱,应试者须秀才或监生、贡生,录取者称举人或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北京,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举行,由朝廷礼部主持,应试者须是举人,考期在春三月,故又称春闱,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在北京皇宫太和殿举行,由皇帝主持,经殿试录取之贡士始称进士。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二甲、三甲各若干名,称进士出身及同进士出身。新进士经朝考选取入庶常馆肄业,称庶吉士,散馆(结业)留馆者授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留馆者改称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主事或外放知县(县长)。因朝廷大典、大庆或皇帝特许于规定之年以外增举考试者叫恩科,如嘉庆五年岁次庚申,不在乡试的子、午、卯、酉年之例,徐松于是年中举,故称恩科举人。 (38) 嘉庆七年将军松筠初次莅任伊犁之日,尝命郎中祁韵士(鹤皋)以知县汪廷楷所集资料编纂地方志,名曰《伊犁总统事略》,凡十二卷。嘉庆十九年松筠第二次出任,以徐松精于地理之学,更托徐氏重修,书成凡十卷,徐松通过实地考察,援古证今,备述新疆山川道里曲折,于建置控扼钱粮兵籍,言之尤详,后经松筠进奏其书,清仁宗改题《新疆识略》,并付刊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