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6)
唐与吐蕃之关系更加复杂。唐时,吐蕃强盛延及二百年之久,加上唐皇室把关陇地区 作为全国重心,因此,唐代不能不在东北方面采取维持现状之消极策略,而竭尽全国武 力、财力向西北进取,对付吐蕃。这项政策“不独有关李唐一代之大局,即五代、赵宋 数朝之国势亦因此构成”,导致契丹、女真在东北崛起。在唐玄宗时,“华夏、吐蕃、 大食之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 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利吐蕃,而断其与大食通援之路”。“中国与吐蕃既处于外族交互 之复杂环境,而非中国与吐蕃一族单纯之关系,故唐君臣对于吐蕃施行之策略亦即利用 此诸族相互之关系。易言之,即结合邻接吐蕃诸外族,以为环攻包围之计”。(注:以 上引文均见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两《唐书》、《通 鉴》所载韦皋、韩滉、李泌等提出的联合回纥、南诏、大食的议论,正是 当时君臣“深知诸外族相互之关系”而提出来的。 陈寅恪对隋唐制度渊源及唐代政治史演进主线的考证和论述,充分体现出他治史的通 识。他有开阔和敏锐的眼光,他精熟于史料,融会贯通,对一些别人不注意的材料也能 以独到的识见发现其价值,力求从总体上,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中探求历史演 进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因此,《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书在 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在解放前读过的研习隋唐史的学者,“无不惊呼大开了眼界,有 茅塞顿开之感”。(注:胡如雷:《读<汪隋唐史论稿>兼论隋唐史研究》,《 文史知识》1982年第6期。) 把握住《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述的主要脉络后,我们可以综合此书及前述《隋唐制 度渊源略论稿》,进而探讨陈寅恪独特的治史方法。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同为20世纪中国新考证学派的杰出学者,各人又表现出不同的 学术个性。王国维以“二重证据法”著称,陈垣则擅长义例法,在宗教史、文献学上有 卓越建树,陈寅恪的治史方法则可以概括为:因小见大,兼擅严密考证与义理阐释。 陈寅恪此一治史特色,又可分开两项论述: 一、以小见大,从别人不注意处发现历史的“关节”点,通过联系分析,揭示出有关 历史演变的重大问题 唐初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的局面及其变化是认识唐代政治史的关键。“关中本位政策 ”是陈氏对唐代政治史的一个主要理论概括。此项政策,由北周宇文泰所开创,唐初继 续实行。其特征是“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48页、第4 7页。)具体言之,即“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 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 柱国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 之系统及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 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也”。(注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48页、第47页。)李唐皇室维持“关中本位政策”所采取的 措施是使李唐皇族与北周以来勋贵之后裔在物质上同一利害,精神上有共同维系之纽带 ,依附古昔、称关中地区为历史上汉化发源之地此点尤为重要。武则天柄政之后,唐朝 在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各项均与初唐判若两端,究其根本原因即为关中本位政策遭 到废除。故唐初“胡汉文武为一体”及其变化实是认识唐代政治史的关键。此一全局性 的认识,恰是陈寅恪以如炬的目光,从史料中发现别人所不曾注意的问题,并广泛联系 各种材料,逐步深入分析得来的。 陈寅恪首先揭示出李唐皇室世系记载存在的漏洞。《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 渊先世为陇西名门李暠,四世祖李重耳因西凉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 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三世祖李熙为后魏金门镇将。 陈寅恪根据多方面史料考证,指出此言李重耳为宋汝南太守一事,乃绝不可能。因为 ,“既言‘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其时必在元嘉二十七年。当时前后宋之汝南太守其姓 名皆可考知,郭道隐则弃城走,徐遵之则去郡,陈宪则先行郡事,后以守城功擢补实官 。故依据时日先后,排比推计,实无李重耳可为汝南太守之余地”。(注:《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第4-5页。)不可能有的事说成有,这就使人怀疑有关李唐皇室世系的记载 或许经过讳饰编造。陈寅恪又从其他史料中发现讳饰假托的蛛丝马迹。《新唐书·宗室 世系表》言“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即为薛安都所擒。据《宋书》及《魏书》有关的传 ,李初古拔的经历正好与李重耳父子极相似。李初古拔任弘农太守,父子与屯汝阳的永 昌王关系密切,李初古拔被擒在元嘉二十七年闰十月。“故以时日先后、地理接近及人 事关系论,李初古拔殆于未被擒以前曾随永昌王屯兵豫州之境,因有汝南太守之授。然 则此唐室谱牒所言之汝南太守实非宋之汝南太守,乃由魏之汝南太守所修改而成者也” 。(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5页。)又,《魏书·薛安都传》云:“(安都)仍执(李 )拔等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综合上述史料,陈寅恪合理地得出推论说:“ 是李初古拔原有自北至南复自南还北一段因缘,李唐自述先世故实,竟或因此加以修改 ,以傅会李重耳之由北奔南,又由南归北耶?幸赖其与他种记载符合及矛盾,留一罅隙 ,千载而后遂得以发其覆也。”(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5页。)“故今假定李唐 为李初故拔之后裔,或不至甚穿凿武断也。”(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8 页、第11页、第12页。)再考《唐会要》、《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记载,李渊之高祖李 熙、曾祖李天赐在李唐称帝后均追赠尊号,建陵于河北赵州昭庆县。父子共茔而葬,是 族葬的规例。陈寅恪又举出河北省隆平县所存唐光业寺碑文(开元十三年杨晋撰)的颂文 中却写首:“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此乃为唐皇室编造氏族来源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李熙、天赐父子共莹而葬,即族葬之一证。光业寺碑颂词复有‘维王桑梓’之语, 则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而唐皇室自称其祖留居武川之说可 不攻自破矣。”(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8页、第11页、第12页。)故陈寅 恪得出结论说:“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 ,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记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 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 8页、第11页、第1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