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历史经验的主体性建构(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问题》 叶文心 王雪瑛 参加讨论

没错。能不能被接受、被认可,在西方的学术界里头,就看你的论证。本来博士论文就应 该提出新的见解,提出新的见解、挑战旧的见解是没有错的,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所提出 新的见解是不是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你的论证过程是不是扎实,是不是能够对已经建立起 来的约定俗成的主流见解提出有力的挑战,这个过程关键在于论证。那个时候我所做的博士 论文,后来变为我的第一本书,在我个人的经验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尝试到你如果愿 意冒这个风险,走出人家划定的圈圈框框的话,当然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能够达到 某种结论的话,那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你用了多长时间完成你的博士论文?
    至少花了五年时间。我的论文是关于大学校园和校园文化,可是我所做的研究工作是从小 学做起,涵盖清末废科举以后的整个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脉络。后来出的书只是一个 部分,即从五四到抗战时期校园文化的改变。因为是专著,只展现一个主题,就是校园文化 在高度政治化--爱国主义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压力底下如何造成一种消极抵抗,一种人文 美学上的消极抵抗,而这种人文美学上的消极抵抗最后所形成的一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异 化的校园”,校园归校园,校园以外是校园以外。这只是突显出来的一个主题,可是我所做 的一大堆背景研究,有些东西还保留在博士论文里头,从博士论文变成后来出版的《异化的 校园》这本书,大概只用了论文里的60%-70%的材料,其他的材料都删除了。这本书功夫是 下了不少,结论也冒了很大的风险,至少在当时主导理论的框架里头是说了许多离经叛道的 话 ,不过在研究过程中,我对自己的个性逐渐有了了解,我的个性里也许有相当的叛逆性。
    不见得完全是对自我实现的一种追求,但我前前后后所做的一些题目,往往在我进入主题 的时候,都是跟主流的思考有相当的距离的。譬如我做的第二本书,是关于五四运动在浙江 的。我所挑选的入手点是浙江,而浙江的五四运动相对北京、上海而言并不是五四运动的主 流,另外在浙江的范围内,我又集中观察一个地方--金华,金华在20世纪已不是所谓的理 学之乡,也就是说,从文化的角度看,相对于上海的兴起,金华虽然是当年的齐鲁,可是在 近代化的过程中,一般人公认它是没落了。而我往往喜欢挑选一些边缘的题目。
    你一开始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你的博士论文,你的选择很个性化。
    至少我在美国所接触到的同学、同事和同行,无论他们从事那一方面的史学工作,都是相 当 个性化的。你读他们的文章特别是书,一篇短文也许还看不出来,看书的话,就可以完完全 全地看见他们的个性跃然纸上,中国有句古话叫“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史学一 定是这样的,文学可能因为虚构的成分过多反而不容易看清。
    你说读一个人的书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是不是从课题的选择,到叙述和论证的过程都 包括在内,看出一个人的独特视角。
    都包括在内。我看人家的史学文章往往会觉得是在看人家的自画像,不能说是自画像有意 地变成史学诠释工作,可是你看史学作品一定可以看出或多或少的作者的形象。任何一部史 学作品都有两个层次:一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告诉你的东西,一是作者在从事诠释的过程或建 构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自我。至少在我看来,这是很清楚的。
    你总是选择一个挑战性的视角,开始自己的研究,不过在查阅大量的资料的过程中,是不 是也很枯燥?
    其实不然,历史是丰富的,并不枯燥,是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把它弄得枯燥了。
    这对于个人的感受能力和智慧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你要用一种个性化的语言去叙述那 段历史是很困难的。从我个人的浅见陋识来看,一个女性去从事历史研究或去做历史学家真 的很难。
    问题是我们往往以为近代的史学,或者是20世纪以来的史学必须是一个完完整整、无缺无 漏地解释中国近代整个发展进化的过程,如果史学以此为任务的话,那就很难把历史叙述主 体人性化。老实说,这种思维本身是很有问题的,不但有问题,其实在这种思维里头无疑有 黑格尔哲学的影子,而黑格尔哲学与西方的神学传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以 想象的几乎带有神性的巨大的主体作为史学叙述的中心思想的话,不止是女性,微小的个人 都很难把自己的思路贯注到这个巨大的建构里头。这样做出来的学问或文章看起来材料 堆积得很多,可是在思路的开发或发挥上却显得枯燥不堪,也就是因为思维的过程本身受到 限制,一旦你戴上了这样的大帽子或大框框,那你就不可能有多少思考的空间或余地了。如 果史学不能够跟我们的经验结合在一起,那么史学也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俗世化的神学,变成 一种 指导思想,而不是一种对话,史学自然也就没法变得有趣了。
    文学创作可以跟自己的经验结合得比较紧,但是史学研究相对而言就不可能结合得那么紧 。 回到你刚才说过的,你发现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做过,另一种是 已经有定见了,你觉得自己的看法与这种定见不同,你可以找出材料证明你的看法也是有根 据的。但相对而言,这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而文学创作跟个人的生命体验靠得更近一些 ,你研究的大学校园很难说跟你个人的生命体验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