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历史经验的主体性建构(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问题》 叶文心 王雪瑛 参加讨论

譬如说,像你刚才说我说话逻辑性比较强,感性不够强,在你听来我的话逻辑性很强,也 就 是说你对一个人的叙述的方式和组织思想的过程,最后总会有一个全面的印象。通常,你们 搞文学这一行的,研究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结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故事主题的 掌握,或者时间与空间的建构等等,是从作品的内涵方面来分析作家掌握题材的方式,甚至 按照题材方式的取舍本身来对作品加以分类。我们搞史学的,不太讲究文章的美学效果,通 常有些基本的行文方式,不是分析的重点,可是在文章的分析架构里头,譬如,你谈任何问 题,都有入手点,都有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问题是问题的问题,这是起点。然后,切入到一个 问题后,你必须有一个分析的着手点。由此进入分析的过程,最后达成一个结论。前几天, 我 在上海图书馆翻一本旧的《燕京学报》,看到陈寅恪先生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做“梁译大乘 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光看这个题目,你会立刻得到一种印象,这个史学家跟别人 不太一样。单这个题目,就包含真与假、译作与原作等多层的意思。从这个题目可以看 出陈先生的史学在思想的复杂度,陈先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的复杂性,他观察问题的 多元多样的层次,远在一般人之上;他思考的途径和思考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这方面的例 子不胜枚举。我想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柏克莱大学的一位同事,也是我的老师,曾写过 一本关于13世纪罗马城的著作。这部著作大约有七八章,说的是中古时代作为教皇的驻在地 的罗马城,他从各个角度建构13世纪的罗马城,有当时住在城里的人感受上的罗马城,有城 外人想象之中的意念里头的罗马城。就是说,罗马城实际上有两个:经验之中的罗马城和意 念之中的罗马城。当然,意念与经验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可是这两个罗马城不完全一样。说 完意念和经验的罗马城后,下一章几乎像照相机的镜头聚焦到城里的一个个社区,然后再聚 焦到一个社区里的一个教堂,原原本本地将罗马城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阶层还原出来。看完他 的全书之后,你对罗马城所得到的印象是一个多角度得来的印象。如果只想了解罗马城的轮 廓,看第一章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要进入罗马城的社会面、文化面、政治面、物质面、 精神面、历史层面,这本书一章一章地渲染,将会把你带进一个异常复杂的世界。当你看到 倒数第二章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复杂到不可想象的地步,而且绝对没有任何两个不同 的点可以用意念的方式来做一个总的归纳,任何两个时空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 的,什么东西都是相互关联的,什么东西都是错综复杂的,可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说出某种道 理,而这种道理又都不完全符合逻辑的。其中的复杂程度不是可以用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一个人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思才写得出来,写得出这种书的人,看问 题绝不会是单向度的。所谓文如其人。
    下面的问题不一定涉及具体的学术,关于人生与学术研究的关系。譬如说,你觉得,一个 人越成熟是不是意味着他更加认识自我,一个学者越成熟的话,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想,史学如果能贯注进入人生的历练,或者哲学上的体会,或者社会的经验的话,可以 表现得比较深刻。表现的地方在于:分析问题,眼光不仅敏锐,而且深刻;评判人物的标准 就 不会很单一,对人物的复杂性可以体现得更加充分。读成熟的史学作品,就像跟有经验有见 他地的人谈话一般。
    我总觉得,一个人对其专业越了解、越精通,是不是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对专 业内的问题滔滔不绝、问一答十,因为他积累得十分深厚;二是简洁和凝练,用一两句话就 能让你明白我的专业或我研究的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想清楚的问题,你就可以用比 较简明的语言来表述;如果没有想清楚,你说了许多话却无法切中要害。你同意吗?
    我同意,后者比前者更难,因为你必须拿定主意,对你所关注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之后才 可 可能做出准确、简明的判断。
    所以,我就想到你刚才提到的陈寅恪先生的那个标题,这个标题把核心问题--真与 假,原著与译著,非常明确地定义出来了,既非常明晰又非常自信。如果他没有把握的话, 是不敢用这个标题的。你从事史学研究这么长时间了,你是不是也有一个不断成熟或发展的 过程?
    发展总是有的。
    能不能说一下从你刚开始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到现在,前后有什么区别。当然会有一些一以 贯之的东西,因为你还是你,肯定有你不变的东西,一个作家的处女作中就包含他以后发展 的一些潜质,你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就有意识地避开或绕开现有的做得很成熟的框架,你总想 跳出这个框架,我觉得你的这种意识特别强,现在可能更是这样了,这可能是你不变的地方 ,我不清楚现在有什么变化?
    从事史学工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看法,同时更是逐渐掌握如何创作史学作品,其中有好几 个阶段。就我自己来说,做博士生的时候,首先学的是如何读书,如何以具有思辨性的眼光 来读书,如何以不懒惰的方式读书;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学习的是如何做研究,如何收集和 阅读材料,如何定义什么是相关的材料,如何让原始材料体现新的意义;等我写出博士论 文之 后,学习的是如何写书,如何写专著,精彩的研究本身并不保证这是一本值得读或引人入胜 的书;写了一本书以后,接着就会想一个问题,你对整个史学领域所牵涉到的问题是不是有 一个全盘的独特的看法。
    书也会写了,而且写了几本以后,是不是要考虑你的研究、你的著作对中国近代史当中的 重 大问题有什么触及,对整个学科建设有什么意义。
    开始做研究后不久,你就会发现有许多课题值得去做,这就必须在已形成的框架内区分轻 重缓急,或者说哪个更值得去做,毕竟人生苦短!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就是这个课题为什么由我来做,而不是由别人来做,我做出来跟别人做出来会有什么不同 。
    你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接触的材料多半是中文的,但写作却是用英文,换了一种语言 ,是不是也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其中有什么矛盾,或者说有什么帮助?这是一个层面;另一 个层面,事实上,中与西一直是一对矛盾,这两种文明传统到现在为止仍处在冲突之中,在 你那里,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和冲突?
    我并不觉得这当中有什么矛盾和冲突。不但没有矛盾和冲突,而且你两种语言都通以后, 你会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是一种互助的关系。你懂英文以后,你对中文的体会跟以前就会有所 不同;你懂中文以后,对英文的感受跟不懂中文的人就不大一样。你掌握一种以上的语言以 后,你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含蓄的层面,就会有更深的体验。因为,把这 两种语言做一个比较的话,多半的语言学家都知道,形容词之间的对译是比较困难的,一般 地讲,走路、吃饭、睡觉、杀人、打架等等,任何语言中都是比较简单的。可是你要拿形容 词 来进行对译,情况就不同了。你要把描述感觉、内心世界、信仰,或者比较微妙的自我发展 的东西,这些方面的语词来作对译是非常困难的。把两种语言做了比较之后,你就会发现, 有些地方中文词汇丰富,英文词汇非常简约;有些地方英语不但词汇非常丰富,表达的方式 多元多样,中文在这方面相比之下却非常简单,三言两语就完了,中文对这个领域里头的个 人话题就表现出一贯的沉默。只是这种不同而已,我并不觉得两者之间有什么冲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