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记•鲁周公世家》引《尚书•金縢》经说考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易宁 参加讨论

此言“二年(即成王二年)又作师旅”云云,乃周公东征在成王初之明证。司马迁解释《金縢》“周公居东”为东征,而不取《墨子》,是对经文作过考查的,又有《大诰》等为依据。而《墨子》说,不仅经典无征,而与史实相矛盾。如其所言周公避居的“商盖”(奄),乃是管、蔡、武庚叛乱的主要参与国之一。周公岂能跑到与他作对的奄国去?由此可知,司马迁于“六经异传”之取舍,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更对不同说法之来源作过考核,这就是“考信于六艺”。
    周公为成王祷疾和“奔楚”事,司马迁可能是作为一个故事来记载的。此事经典无文,王充所引“古文家”虽有“奔楚”一说,但此说却与《史记》记载殊异。司马迁之所以取“周公奔楚”入史,乃以事关周公进退之大节。此事亦有远源可寻。早在春秋时,就有周公适楚的说法。据《左传》昭公七年传载,鲁昭公将往楚,“梦襄公祖。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实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梓慎、子服惠伯都说到鲁襄公适楚,梦周公“祖以道之”。显而易见,周公到过楚。虽然从《左传》里还找不到周公逃谮于楚的直接证明,但至少提供了史源方面的一些线索。它与战国后期流传的周公奔楚故事(如蒙恬所述)或许有某种联系。至于奔楚的原因,司马迁用蒙恬说,是因为他既已认定周公东征与奔楚是两件事,东征的直接原因为管蔡流言及其导致的叛乱,那么“奔楚”就不可能是由管蔡引起的。蒙恬所述周公奔楚的故事出处不明,司马迁见过那一种先秦文献有关记载,亦无从考稽。此故事有可能出自先秦“百家杂语”(如小司马所言),或许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而采之入史的。
    关于“风雷之变”,《金縢》有记载,西汉今古文家各有其说。《金縢》对风雷之变发生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依经文序事次弟,风雷之变在“周公居东”事后。古文家既已把“居东”解作逃谮,那么自然会把周公被迫出逃说成是天变示谴成王的原因。古文家又据经文下面的成王语“惟朕小子其新逆”云云,解释为成王迎“周公于东”(马融、郑玄语)(注:此引今本《金縢》“新逆”,马融所据古文本作“親迎”。(见《释文》引)又,孔颖达《毛诗·豳风·东山序》正义引郑玄《尚书注》云:“新迎,改先时之心,更自新以迎周公于东。”江声、王鸣盛认为,古字“親”、“新”通训,马、郑本皆作“親迎”。(见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卷六,载《皇清经解》卷三九五;王鸣盛《尚书后案》卷一三,载《皇清经解》卷四一六。)段玉裁则以为,郑本实体“新逆”,古文《尚书》“逆”,今文《尚书》多作“迎”。陈乔枞与段氏说同。段氏又谓:“今《豳》正义转写淆乱。”(见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金縢》;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金縢》,载《皇清经解续编》卷一九一九。)以上诸家说法有分歧,但都认为马、郑解释此句经文有迎“周公于东”之意思。)。古文家之说并非毫无根据,然而却是拘执于经文字面的理解。这就势必会碰到来自经文本身的障碍。如《金縢》记天变示警时曰:“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这就意味着成王当时至少有十二岁。武王崩时,成王年龄本是个未知数,古文家于是多方揣度以附会之。(见上引“古《尚书》”说、郑玄语。)司马迁在写风雷之变时,大概看出经文中含混不明之处,他部分采纳今文家说法,把天变放在周公卒后,成王年龄的疑题便不复存在了。在解释天变起因时,司马迁又不从今文家所谓“葬不如礼”一类说法。他把“天动威”看作是对“周公之德”的表彰,以警示后人,并交代“鲁有天子之乐”之由来。这种解释既符合于经文之意,又符合情理。准此,司马迁在“厥协六经异传”时,对经文本身是作过深入研究考察的。司马迁尊重儒家经典,他对“六经异传”、“百家杂语”的折衷整齐,以“六经”为准绳。但是采入《史记》里的经典,同样也是经过司马迁考信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与一般经学家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他“考信于六艺”,往往是以对“六艺”之考信为前提的(注:参见拙作《〈史记〉“实录”新探》,《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更值得重视的是,司马迁提出“拾遗补艺”的目的何在?《史记·鲁世家》写周公事迹,以《尚书·金縢》为主要底本。《金縢》经文所记,颇有遗阙,司马迁补充了大量经典以外的史料。但司马迁却并非以为《金縢》补苴罅漏,弥缝阙失为能事。他明言“拾遗补艺”之目的,在于“成一家之言”。《金縢》里写的周公,表达出经文原作者对周公的认识;后世经师儒生解说《金縢》,“各安其意”,也表达出各家对周公的某种认识,都不妨看成各自的“一家之言”。“百家杂语”亦然。司马迁写周公,史料来源于儒家经典、“六经异传”、“百家杂语”。他试图在此基础上求其真,写出历史上真实的,同时也是成太史公“一家之言”的西周杰出政治家周公其人。司马迁的这一创作宗旨,体现在对经传载籍的择别考信上,也体现在他对周公生平行事的史实组织安排上,这两方面是同一思考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经师解说,大多是缘经释训。刘歆批评西汉今文博士“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注: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汉书·楚元王传》引。),其实古文家亦相去不远。而“百家杂语”,又多为零章碎事,略无贯连。也就是说,除《金縢》之外,其他经传诸子百家书中,还没有见到过较完整记叙周公生平事迹的文字。司马迁做这项工作的难度,可以想见。史料的取舍需要有鉴别,史实的组织和安排更需识断。司马迁表现出非凡的史识。例如,周公政治生涯中,先后有过“进”(东征)、“退”(奔楚)两件大事,而且两者都由流言蜚语所致。这样看似前后矛盾的做法,居然发生在周公一人身上。司马迁是如何看待呢?由《鲁世家》记载可见,周公之“进”是在成王初年。其时武王崩,成王尚幼,周邦新造,天下未宁,管蔡流言于国,武庚、淮夷欲乱于外。周公不避流言,毅然“践祚为成王摄政当国”,兴师东伐,平定天下,“诸侯咸服宗周”。司马迁取今文说,将经文“我之弗辟”两句解释为“我之所以弗辟(避)而摄政者,无以告我先王”云云,充分显示出周公力挽狂澜的大政治家胆略,又展示其襟怀坦荡,为宗周安危深谋远虑和对社稷之忠诚。而“奔楚”一事,司马迁写在“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后。其时“成王用事”,已经独立执掌国政,周公辅佐成王安邦定天下的使命已经完成,可以引退,不必为个人进退引起邦国不安,故有“奔楚”一举。以周公的胆略气魄,当年“管蔡流言”尚且不避,岂能为“贼臣”进谮所退。司马迁写周公奔楚,与其说是“逃谮”,毋宁看作是周公引退的一种方式,同样展示出周公为宗周政权之稳定作计和对社稷的忠诚。司马迁写此事,在史料取舍上,与汉儒经师大异其趣。我国古典史学之求真与求善的结合,在司马迁笔下得到完美的展现。
    再如,“风雷之变”事,司马迁于今文家说亦有取有舍,所记天变发生在周公死后,乃用今文说,却不用今文家“葬不如礼”的说法。从《鲁世家》的记叙中,既显示出周公政治地位的崇高和德望之隆盛,且为成王留出地步。这种处理方式,合于情理,也合于事实。凡此诸例,都包含着太史公深心远识,用史公本人的话来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注:《史记·五帝本纪》。)
    总之,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以“拾遗补艺”,意图在于恢复历史上周公的真实面貌。这是一个不同于前人之所见的、新的、完整的,也是更具有信史价值的周公形象,成太史公“一家之言”。
    早在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完整地写出周公一生,此诚非易事。尽管后世有学者对其中某些记载提出过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可以否定它的确凿的证据和理由。因此,《鲁世家》所记,仍可称之信史实录。限于当时的文献条件和学术水平,司马迁的记载也遗留下一些问题。例如,司马迁把风雷之变写在周公卒后,且录用《金縢》中成王语,其中“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他如何解释这个“迎”字,从文中难以推知(注:《鲁世家》所引此句经文,段玉裁、皮锡瑞认为据今文《尚书》本,见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金縢》;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卷一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刻本。)。(孙星衍训此“迎”为“逆”,谓“言遭天变有逆礼之处,逆,非迎周公也(注: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一三。)。其说不无道理。但“逆礼”一说,亦嫌勉强,很难说是司马迁原意。)类似问题还可举出一些,这有待于新的史料发现和学者们作更深入的探研。
    综上所述,司马迁记叙周公事迹,曾遍究经传异说,广稽百家杂语,择雅取正。他自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表明对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所有文献史料,各家之说都是采取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态度,绝非如汉代经师儒生那样株守一家一说,拘执师训家法,保残守缺,因陋就寡,足以显示出这位伟大史学家的胸怀和卓越史识,也足以显示出中国古典史学走出经学的笼罩,走向独立、走向成熟时所具有的博大涵容和吐故纳新的恢宏气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