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解》:“赤壁所在,聚讼纷如。今据《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 李贤注、胡三省注、《方舆纪要》所载,以辨俗说之惑。《水经·江水注》云:江水左 径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径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 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也。(郑苏年云:左径者,江北 也。右径者,南岸也)《通典》云:《括地志》:今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 。按《三国志》,曹公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 力迎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十艘因风纵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 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败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 赤壁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县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误也。曹 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方还南郡,刘备 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括地志》为是,当在巴陵 江夏二郡界,其《汉阳图经》及流俗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证。据《元和 志》云: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 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又云:赤壁草市在川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今据《三国志》,则赤壁不在川 也。(按吉甫引《国志》不录)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与川殊为乖谬。盖川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李贤注云:赤 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胡三省注云:(弼按:胡注所引,与上文同者不录)《武 昌志》: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黄州赤壁,非是。《方舆纪要》云:赤壁 山在嘉鱼县西七十里。《元和志》谓山在蒲圻县西者,时未置嘉鱼也。(弼按:五代南 唐始置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 ,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今江 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又按 胡珪云:子瞻谪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东 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 一在齐安郡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备 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安步下矣。宋李壁诗:赤壁危矶几度过 ,沙洲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可知东坡当日作赋时之误 矣。又按尹民昭云:周瑜言于孙权曰: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为将军破之。夏口 居黄州上流二百里,若赤壁在黄州,岂得言进夏口耶?操既败走华容,北归之路,黄州 直通汝颖,最为径捷,安得复经华容也,则赤壁非黄州明矣。(上二说见《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山川典》)杨惺吾师云:有谓赤壁即乌林者,《御览》(一百六十九)引《荆 州记》:临漳山南峰谓之乌林,亦谓之赤壁,此以赤壁在江北。又有谓赤壁在川县 西八十里者,李吉甫已驳之。《御览》(七百七十一)引《英雄记》,谓曹操北至江上, 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簰,使部曲乘之,从汉水下,出大江浦口,此亦以赤 壁在江北。然《周瑜传》言,遇曹公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则赤壁 在江南审矣。且张昭明言,操得刘表水军蒙冲斗舰以千数,何谓无船,然今嘉鱼下有簰洲,当亦因此得名。《文选》注(三十)引盛宏之《荆州记》:蒲圻县治沿江百 里南岸有赤壁,此《元和志》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所本,在江南岸,与操败引 次江北似合,然此山自名蒲矶山,故《一统志》驳之。惟《水经注》在百人山南,谓即 黄盖诈魏武处,而其上又云:黄盖败魏武于乌林,相去几二百里,遂疑其自相矛盾。予 以为此不必疑也。盖操以水陆军沿江而下,声言八十万。据《周瑜传》注,实有二十三 四万,以二十三四万之众,夫岂一二山林所能容,且《水经注》言赤壁之下有大军山、 小军山,又其下有黄军浦,《水经注》亦言是黄盖屯军所。夫吴以三万人拒操,其屯兵 已及百里,盖赤壁为操前锋所及,乌林为操后军所止,吴军以蒙冲斗舰数十艘,从南岸 引次俱前,同时发火。(观此则知自赤壁至乌林同时发火)是《水经注》所据,于当时军 势至合,其他方志附会之辞,正不必一一辨论也。(杨说见《晦明轩稿》)《一统志》: 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与江夏县接界,上去乌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赤壁与 乌林相对,遂以为在嘉鱼县西南,盖误以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