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隋代史学浅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晋阳学刊》 谢保成 参加讨论

陈史的修撰,主要是姚察的续撰。姚察自陈入隋,文帝常索梁、陈事迹,姚察以其在陈时所成每篇续奏。开皇九年,姚察授秘书丞,奉诏撰梁、陈史。“虽未毕功”,文帝“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藏于内殿。⑩《隋书·经籍志二》著录的姚察《梁书帝纪》七卷,就是藏于内殿的未完稿。姚察之作,成为唐初宫修《梁书》、《陈书》的底本,姚思廉即据以补充、整齐而成。
    隋代对北朝史的修撰,重视程度超过南朝史。文帝曾两次诏修魏史、北齐史,炀帝亦下诏别撰魏史。隋文登基不久,即以魏收《魏书》突出东魏,对西魏之事摒而不书,而且为北齐讳,认为是“褒贬失实”,诏著作郎魏澹与薛道衡、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隋皇朝是继西魏、北周而建,需要的是突出西魏、北周的史书。魏澹等适应隋皇室的政治需要,打破以东魏为正统的原则,“以西魏为正,东魏为伪”,自道武帝到恭帝,为十二纪、七十八列传,别为史论及例一卷、目录一卷,共九十二卷。魏澹与魏收的两部魏史,在义例上有很多不同:1.魏收讳储君之名,书天子之字;魏澹讳皇帝名,书太子字,以明君尊臣卑之义。2.魏收“远追二十八帝,并极崇高,违尧舜宪章,越周公典礼”;魏澹则不取。3.魏收隐讳道武、太武、献文被杀,使“杀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贼子,何所惧哉”,而魏澹则“分明直书,不敢回避”。4.魏收对别国帝、王,皆“书之曰死,便同庶人”;魏澹所撰,“诸国凡处华夏之地者,皆书曰卒”。5.魏收仍“未领悟”纪传史之义,“人无善恶,皆为立论”;魏澹则对“可为劝戒者,论其得失,其无损益者,所不论也”。由于魏澹《魏书》突出了西魏,同时强调了礼法、褒贬,博得文帝欢心。但是,魏澹《魏书》只有纪、传而无志,加之“以非易非”,尊西魏而抑东魏删除魏收《魏书》传后议论,仍不能使人满意。炀帝即位后,以其“撰未能善”,诏潘徽与陆从典、褚亮、欧阳询等助杨素重新修撰《魏书》,因第二年杨素卒而止。
    北齐史的修撰,早在北齐后主时,作为国史,李德林就曾奉诏修撰。当时,魏澹亦参预其事。七、八年间创纪、传二十七卷。李德林入隋以后,又受诏续撰,增十一篇(卷),开皇十一年(591)卒官。李德林所修三十八卷,到唐初由其子李百药奉诏续成五十卷,成为唐初设馆所修八史之一。大约稍后,王劭以母忧在家私撰齐史成稿,正逢禁绝私修,被参缴其书。文帝“览而悦之”,才末被追究。据《隋书·王劭传》,其先撰编年体《齐志》二十卷,后又成纪传体《齐书》纪、传一百卷。但到唐初,《隋书·经籍志二》仅在古史类著录了《齐志》十卷,并无纪传体齐史。贞观史臣认为《齐志》“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11)刘知几也仅见其《齐志》十六卷与李百药《北齐书》并行于世。在刘知几的记述中,王劭《齐志》十六卷,有了注,但“鄙碎”,又“喜论人帷薄不修、言貌鄙事,讦以为直”;同时称其叙事“撮其机要,翦截浮辞”,“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志存实录”;还认为其多录方言世语,“为弘益多矣”。(12)
    关于北周史,则只有刘知几所说,牛弘修撰的十八卷,“略叙纪纲,仍皆牴牾”。(13)
    在前代史修撰中,有一部通古之作应当提出来略加考辩,这就是王通《元经》。《旧唐书·王勃传》记王通于炀帝大业末弃官以著书讲学为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王通于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卒。《文献通考》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录》, 都认为该书是宋代阮逸依托为之,《四库全书总目》亦引此说。但是,它们都未涉及《旧唐书·王勃传》的这段记载,而且三家著录《元经》的起讫时间也不与《旧唐书·王勃传》同。据此,不应轻易否认王通撰《元经》一事。大约是王通原作亡佚,《隋书·经籍志》、两《唐书·艺文略》俱无著录;而薛收、阮逸续作,托其名,自南宋以下,流传至今。《元经》通古的意义是应当认真进行深入分析的:它与中唐前后的续《春秋》经传、编年体通古之作涌现,有无联系?是否形成影响?
    
    禁绝民间撰集国史、臧否人物,是隋代史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事。它不仅限制了隋代史学的发展,而且对其后的史学也产生着双重影响。一方面,皇家开始垄断国史,只准皇帝指派专人掌修。另一方面,推动了后来修国史史馆的健全,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修史材料。
    鉴于魏晋以下,触犯乃至危害当权者利益的官私修史屡屡出现,诛史官、焚史书并不能杜绝这类现象继续发生。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随着集权统治的加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了相应的严厉措施,开皇十三年(593 )下诏:“人间(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14)从此,任何私人未经许可都不得擅自撰集国史。王劭是国史向皇家垄断过渡时的一位具代表性的史学家。他私修齐史受到参劾,只是由于没有犯忌的内容,文帝“览而悦之”才未被追究。但接着就被笼络起来,纳入御用的轨道,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不久,升为著作郎,总领著作局,掌修国史。炀帝即位后,升秘书少监,约在大业二年(606)前后卒官。王劭所修前代史《齐志》、国史《隋书》,皆传于当时。
    王劭修撰《隋书》,应在开皇十三年禁绝私撰国史之后,以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始。先后参预修国史的,可考者5人:侯白、辛德源、刘焯、刘炫、王孝籍。侯白,字君素,高祖闻其名,“令于秘书修国史”(15)辛德源、刘焯、刘炫皆为与王劭“同修国史”,但都未终其史任。王孝籍为“助王劭修国史”,“在(秘书)省多年”,但“劭不之礼”,致使“孝籍郁郁不得志”,后归乡里。《隋书·王劭传》称“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这里的“专典国史”,不仅指由他掌管修史工作,而且指由他一人从事国史的撰写。王劭《隋书》实际上是一部官修国史,只不过由其“专典”而没有成为集众手之作罢了。如果忽略这一点,把王劭的《隋书》当成私人修史,不仅不符合历史实际,无法解释开皇十三年禁绝私修的禁令,也影响对隋代史学的认识。后世对王劭评价产生分歧,主要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二》著录王劭的《隋书》为六十卷,并注明“未成”同一书的《王劭传》则称其撰《隋书》八十卷。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亦称王劭“为书八十卷”,后来两《唐书·艺文(经籍)志》均作八十卷。这可能是唐初编录《隋书·经籍志》时未得全本,故标注“未成”,后来才搜得全本八十卷。该书只包括“开皇、仁寿时”,即只是隋文一朝国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