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隋代史学浅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晋阳学刊》 谢保成 参加讨论

王劭《隋书》的体裁,唐初诸家的认识是一致的,肯定其为记言体。《隋书·经籍志二》把它著录在“杂史”中,与汲冢《周书》归为一类。《隋书·王劭传》称其“多录口敕”,“以类相从,为其题目”。《史通》也认为“寻其义例,皆准《尚书》”。对其评价,唐初诸家的看法实际上也是相近的,并不像刘知几所说,“世人共诋王氏”。只要把唐初所修《隋书·王劭传》与《史通》的有关论述作一比较,即可看出其相似之处。《隋书·王劭传》的评论是“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迹,堙没无闻。……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所识者嗤鄙。”《史通·六家》的评论:“以类相从,各为题目,……寻其又例,皆准《尚书》。……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体例,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史通》中只有这一段是集中明确专论王劭《隋书》的,其它虽有多处论及王劭,但都是论其《齐志》,或齐、隋二史并提以《齐志》为主。
    从上引两段评论看,都批评王劭《隋书》采用记言体造成“公卿缺传”的弊端,这是客观的,并无多少“诋毁”之意。至于“文辞鄙秽”,刘知几也是承认的,“王劭志在简直,言兼鄙野”,只不过他不苛责王劭罢了。如果把《隋书·王劭传》中的评述叫做“世人共诋王氏”的话,那么刘知几自己也应当包括其内了,因为他与贞观史臣的基本看法并无多大差异。《史通》归美王劭,主要是以《齐志》为依据的,几乎没有单独举其《隋书》为例者。这表明刘知几主要肯定的是《齐志》,也说明王劭的《隋书》在刘知几眼里是不如《齐志》的。各中原因,只能从王劭修撰《隋书》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
    隋文帝“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得政之始,群情不附”,加之“天性沉猜”,开国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16)在这样的皇帝手下修国史,谁敢直言兴废善恶!王劭身为著作郎,专典国史,既要保全自身,又要保存修国史的原始材料,于是选择了“以言为主”的《尚书》体,对于废兴行事,万不记一,只“直叙钦明”,因而书中“多录口敕”,分类列目,遂使“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另一方面,隋文“雅好符瑞,暗于大道”,这与他“初受周禅,恐民心未服”有直接关联,“故多称符瑞以耀之”,以致“伪造而献者,不可胜计”。(17)王劭入隋即为著作,将近20年,岂能窥不透隋文的内心?他只能“经营符瑞,杂以妖讹”,除了“言上有龙颜戴干之表”,又“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宣示天下”。(18)如果说以唐初所修的《隋书·王劭传》来评论王劭就是“申以诋诃,尤其陷惑”的话,那么再另举二例,看看王劭是否“雅好符瑞”。《续高僧传·道密传》中关于隋文降生,写其时“赤光照室,流溢户外”,“紫气满庭,状如楼阁”,有神尼智仙无因而至,名隋文为那罗延,并说“此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后皇妣来抱,忽见化而为龙,惊惶堕地,尼又说“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文帝登基后,“乃命史官王劭为尼作传”。从这段记载,可以想见王劭为尼所作传之内容,也可以想见其《隋书》记文帝降生的文字了,再看《广弘明集》所载王劭《舍利感应记》:“神尼智仙言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按指隋文帝)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一切神明还来’。”由这两例,既可知文帝迷信之深,又可见王劭确确实实好“诡辞妄说”,并非唐初所修《隋书》“诋诃”、“陷惑”王劭。王劭用记言体修国史,“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撰成《隋书》,正是由上述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可惜的是,研究王劭或刘知几对王劭的评价,都不分析开皇十三年以后的客观状况,也未深究王劭为何用记言体修国史,因而或人云亦云,或众说纷纭。应该说,唐初所修《隋书》对王劭的评价基本是客观的:一方面肯定他“究极群书”,“雅好著述”;另方面批评他“直愧南、董,才无迁、固”。王劭的《隋书》确实没有象南、董那样敢于冒死直书,也没有象马、班那样”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遍查《史通》,同样找不出一处明确肯定王劭《隋书》直笔的记载,也没有肯定其体裁胜过马、班的论述。刘知几是承认王劭《隋书》“以类相从,定其篇目。至于编年、纪传,并阙其体”的。(19)刘知几评价王劭,主要以其《齐志》为依据,对王劭的《隋书》肯定并不多。王劭的两部史书的差异,恰恰反映了王劭所具有的两重性:在隋文禁绝私修国史前基本已完成的《齐志》“长于叙事”,“抗词不挠”,而在禁绝私修国史后才负责掌修的国史——《隋书》就大不如《齐志》而“受嗤当代”。区分王劭所修二史的成就,从其差异可以明显看出王劭《隋书》的官修性质和皇家垄断国史所造成的弊端。
    《隋书·经籍志二》著录有《隋开皇起居注》六十卷,据王劭入隋即为著作,后又明确指定他“修起居注”,这六十卷应是王劭所撰,自然也就成为他修《隋书》的基本依据。
    王劭之后,隋皇朝的国史不仅修撰毫无成就,即使资料积累也残缺不全。炀帝之世,为著作官从事修史的,可考见者有:诸葛颖、虞绰、王胄、庾自直、崔颐、虞世南、蔡允恭等人。但是,炀帝本人根本不重视起居注、国史,或者说比乃父更害怕修史。虽设史职,却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据虞世南等的回忆,当时的起居舍人崔赜等人“大欲记录,但隋主意不在此。每需书手、纸笔,所司多不即供,为此私将笔抄录。非唯经乱零落,当时亦不悉具。”(20)《史通·古今正史》也只提到“炀帝世,唯有王胄等所修《大业起居注》。及江都之祸,仍多散逸”。炀帝时号令日改,“寻而南征不复,朝廷迁播,图籍记注,多从散逸”(21),民间又被禁私撰。结果到了唐初,所存录者“不能详备”。
    隋代国史的“无足称”、“不足观采”、“遗落甚多”,使得唐初官修《隋书》缺乏较完备、系统的史料,以致魏征等不得采取应急的补救措施,进行采访和参校家传。虽然多方努力,唐初所修《隋书》由于可依据的材料毕竟缺乏,仍然不免使一些“有名于世”的人物“事皆亡佚”。这使得唐代逐渐建立起积累史料的一套完整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