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收图入史,清史体例的重要创新 在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启动之初,李岚清同志即指出,“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努力把编纂清史的工作做好。”“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精品,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③ 国家对《清史》纂修这一重大文化工程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为了不负国家重托,以戴逸先生为首的老一辈清史学家,为新修《清史》的体裁体例、部件构成、纂修思想、立项实施等,早在工程启动之前,便已倾注了无穷心血。而在新修《清史》中创设图录,在戴逸先生的设计中,也有一个审慎思考、逐渐明晰的过程。2001年初,戴先生在发表《纂修清史,此其时也》一文时,对大型清史的构成设想是,“大型清史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当然全书体例可以讨论):第一部分是清史的编年,这是郭影秋提出来的。清史编年就相当于纪传体史书‘本纪’这一部分,当然编年对本纪改造了很多了。第二部分是清代人物传,纪传体史书主体是人物传,占了最大的篇幅……第三部分是清史的专史,比如清代政治史、清代经济史、清代军事史、清代文化史,可以考虑编成30本专史,相当于纪传体史书的‘志’。第四部分是各种表,官制表、年表,还有皇族世系表……第五部分,要写出10卷至15卷的通史……第六部分是书目,清代有什么书,沿用以前的经籍志,单独组成一部分。”④ 可以看出,此时图录尚未作为清史的主要部件纳入戴先生的设计预想。 时隔未久,戴逸、李文海二位先生联名发表《一代盛事 旷世巨典--关于大型清史的编纂》一文,在文中提出:“清史的编纂既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修史的传统,应该和已有的二十六史相衔接,吸收已有史书的优点。但清代后期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中跨进,历史内容和单纯的封建社会很不相同,修史的体例、体裁、方法应该超越前史,有所创新。”在这里,两位先生明确提出了清史修纂的指导思想,即是既要与中国修史传统相衔接,又要有所超越,有所创新。体现在他们关于清史构成部件的设想中,即是考虑清史设置编年、传记、通史、专史、表、图、纪、清史著述书目八个部分。其中第六部分是“图”,收录“地图与其他图籍。”⑤ 清史纂修工程启动后,收图入史,在清史中创设图录的思路在戴先生的设计中愈加明晰。2002年12月1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戴先生在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参考和借鉴传统的体例,但我们修的清史不能照搬旧的体例,要创造新体例。”并且提出,传统史书可能是由于技术原因等没有收图入史,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一是印刷技术发达,图像印刷非常准确、精美,包括风俗民情的图、战争地图、疆域地图等,像康熙朝的《皇舆全览图》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图。能够把大量的图放入历史书中,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历史。”⑥ 收图入史思路不仅逐渐明确,而且,戴先生已经开始思考图录所应涉及的内容范围了。2003年初,戴先生进一步阐释了收图入史、创设图录的设想。他在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讲到创新清史体裁体例时,系统地阐述了在新修《清史》中创设图录的设想,他指出:“清代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精美的图。我觉得我们对图没有研究,因为以往史书里没有图,研究史学史的人也不研究图。图有几种类型呢?我现在能说出来的一类是地图,清宫里地图是大量的,可能有上万幅,包插各种地图,像疆域图、作战地图、山脉河流图、城市地图;第二类是人物图,清朝的人物图也是非常多,很多学者都有图像,都是当时画的图像,是不是他的原貌那另外说,但时间是当时画的;第三类是风俗图,像南巡图、盛世滋生图等都属于风俗图;第四类是生产活动图,像耕织图、制造瓷器图、制造井盐图等;还有少数民族图像,像职贡图等。清末还有照片,19世纪60年代以后就有照片了,拍了很多照片。以前历史人物长什么样是根本不知道的,以后有了照片就清楚了,这些照片更加能够反映人物的形象。但是这么多图,怎么挑选、分类、使用,我觉得还缺乏研究。如果我们要图录的话,我们就要大力收集这些图,研究这些图,哪些是典型地反映清代生活的?因为那么多图,我们不可能全部把它印出来,增加图录可以说是在体例上的创新,能够更生动、更形象地反映历史真实。而且今天的印刷条件使我们可以保证印得好,不像从前用木版刻,印刷容易失真。”⑦ 清史纂修工程启动后,戴逸先生不仅为清史编纂体裁体例等召集各界清史专家学者进行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并且开始着手拟订《清史目录》。2003年6月4日,他在《通纪: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关于清史目录(九十卷)的第一次讲话》中,介绍了《清史目录》的构成:“这个目录一共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纪,共8卷。通纪也就是通史,或者叫总叙……第二部分是编年,或者叫纪年,共3卷。第三部分是典志,相当于纪传体中的志,一共39卷,这一部分最大,占全书三分之一多。第四部分是传记,共18卷。第五部分是史表,共7卷。第六部分是图录,共15卷。”在这里,图录已被纳入清史目录,成为戴先生设计的清史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在有关清史纂修的多次学术会议上和不同的场合,他在谈到清史体裁体例设计和创新以及清史构成时,都会专门谈到图录的创设问题。如2003年7月3日他在《问题与疑难:在北京龙泉山庄会议上关于清史体裁体例的讲话》和同年8月25日《在两岸清史纂修研讨会上的讲话》中,都把图录作为清史的重要部件之一进行介绍。 戴先生手订的《清史目录》后经多次研讨修订,甚至后来还取消了编年,但被广大清史研究专家一致认定为新修清史体例创新的图录,始终构成新修《清史》的主要部件。至《清史目录》修订至第六稿时,戴先生对清史的总体设计已基本定型,清晰明了,系统完整。其中通纪八卷,典志三十九卷,传记二十二卷,史表十三卷,图录十卷。《清史目录》第六稿也即基本确立了清史纂修工程的工作格局与新修清史的体例体裁与内容布局。 在戴先生手订的《清史目录》第六稿中,列图录十卷,即: 第八十三卷 舆地(疆域、山川、京师、直省等) 第八十四卷 生产(耕织、井盐、瓷器、农事、棉花、制茶、放牧、水利、治河、晚清工业) 第八十五卷 商贸、外贸 第八十六卷 典仪(与政治制度礼制相关的画图,如祭孔、祭农、祭天、籍田、大婚、巡幸、木兰秋称、万寿等) 第八十七卷 军事(作战、布防、军器、操练等) 第八十八卷 民俗(行业、民族节令等) 第八十九卷 建筑(宫殿、园林、陵寝、城镇、王府、民居、名胜等) 第九十卷 艺术(书画碑刻、服饰器皿、工艺品、戏曲等) 第九十一卷 宗教 第九十二卷 肖像(画像、照片)⑧ 从2001年年初开始考虑在清史中设“图”以收录“地图与其他图籍”,至《清史目录》修订至第六稿基本定型列图录十卷止,戴逸先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对创设图录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对《清史·图录》进行了仔细的设计,并对收图入史、创新清史体例以及图像在反映历史的功能作用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日后《清史·图录》纂修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奠立了宝贵的学术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