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的互动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屈宁 王曼 参加讨论

由谷应泰主纂的《明史纪事本末》是早于官修《明史》而成的另一部记载有明一代全史的私家著述,此书的撰著一方面源于谷氏雅好经史的旨趣和“网罗百代之志”(19)的志向,另一方面也与官修《明史》的引导和激励有着重要关联。在交代全书的撰述缘由时,谷氏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玩味,其言曰:“沿及明代,迄无成书,蒐厘条贯,盖其难哉!余谬承学政之役,兼值右文之朝,夙夜兢兢,广稽博采,勒成一编,以补前史。”“使读者审理乱之大趋,迹政治之得失。”(20)无论是从著史态度还是撰述宗旨来看,对于官方“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和重在总结政治经验教训的修史理念,谷氏均持十分明显的迎合态度。关于此书对《明史》纂修的影响,目前所见史料中尚无明确记载,但考虑到顺治十七年针对御史董文骥借谷氏私撰明史加以弹劾一事,清朝官方经仔细审查全书后不仅未作深究,且公开予以承认的做法,以及康熙二十年谷氏所补撰的《天启四年实录》、《天启七年六月实录》被征入明史馆的事实,(21)《明史纪事本末》一书在清初当有广泛流传,故而很有可能为史官所参阅使用。
    此外,有的史官除了恪尽史职外,还利用史馆丰富的藏书条件,私撰明史著述,如毛奇龄撰有《圣朝彤史拾遗记》、《武宗外记》、《后鉴录》诸书。有的史官则将自己草拟的明史稿稍作修改后单独刊行,如尤侗将所撰《明史拟稿》的部分观点予以删削改动后刊于其文集《西堂全集》。(22)此类史著同样是有识之士借助官修《明史》的契机来实现个人名山事业的重要表现,虽然在记述范围和历史观方面均不敢超越官方史学,但在一些具体史事的记载和评论方面可与《明史》互为补充与验证。
    二、遗民史家对一代信史的追求与《明史》纂修
    遗民史家是清初私修明史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明清更迭的历史剧变耳濡目染,记忆尤深,在国破家亡的历史创痛和新旧王朝交替的残酷现实面前,对于官修《明史》起初大多持抗拒态度,以至面对清朝史馆的多次延请,或坚辞不就,或婉言谢绝。然而,出于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信史的追求,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却又自始至终未曾置身于事外,希望找到一个既能保持民族气节又可实现入世弘道的现实平衡点,从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官修《明史》的成书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宗羲为清初遗民史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在记载和保存故国历史方面最为勤奋、成绩最为显著者。从青年时代起,“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23)明亡以后,更是“闭户著述,从事国史,将成一代金石之业。”(24)相继撰成《明儒学案》、《弘光实录钞》、《行朝录》、《海外恸哭记》等众多明史著述。其晚年虽秉持高尚节操,不与新朝合作,但出于对官方钳制修史和篡改史事的担心,一直十分关注《明史》纂修的进展情况,并在推荐史才、提供史料、议订体例等方面不遗余力,在一代正史的纂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清朝自入关初始即诏修《明史》,以示车书一统、新朝奠基之意,但直至康熙十八年以后,随着“博学弘儒”科的施行和官方文化政策的转变,才开始真正进入实际纂修阶段。康熙皇帝的怀柔之策和“求贤右文”(25)的姿态,很好地起到了收拾和笼络人心的目的,将一批有才学的汉族知识分子充实到史馆中来,有力地解决了史才问题。即便是像黄宗羲这样一位“合理学、气节、文章而一之”(26)的遗民大家,表面上虽以“母既耄期,己亦老病”(27)为由婉拒史馆之延请,但内心深处却在反思一个既不丢气节,又能监督和约束官方修史以求“定一代是非,勿使淆乱”(28)的两全之策,这便有了后来其举荐弟子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入朝主持修史一事。可以说,《明史》纂修初期所面临的史才缺乏、史料难求、进展缓慢的不力局面,反而促使清朝官方和部分遗民史家为实现各自愿望双双作出让步,达成某种共识,这是二者在修史层面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的主要历史背景。
    除了向新朝举荐史才,黄宗羲在史料方面亦施以援手。万斯同入京临行前,黄氏即以《大事记》、《三史抄》诸书授之,以备他日修史之资。而其本人所撰多部明史著述,亦颇受官方重视,成为《明史》纂修的重要史料来源。康熙帝曾明确诏谕地方,凡其“有所论著及所见闻,有资《明史》者,着该地方官钞录来京,宣付史馆。”(29)
    除上述两项工作外,黄宗羲以局外者身份真正与史局交涉者,则莫过于力陈《修史条议》之不妥之处,矫而正之。与元修《宋史》设置《道学传》时君臣上下、史馆内外众口一辞的态度不同,清修《明史》提出类似想法后,立即招来四面八方的反对之声。一种观点以陆陇其、张烈等笃守程朱门户者为代表,陆氏认为有明一代理学家之成就远不及宋代周、程、张、朱等大儒,两代学术之差距实有“述”与“作”、“守”与“创”之别,为示对前贤之尊重,宜降而归于《儒林》。(30)张烈亦认为明代理学家几无可称道学者,并言辞激烈地批评明代心学一派“假孔孟以文禅宗,藉权谋以标道德,破坏程朱之规矩,蹂躏圣贤之门庭”,(31)担心修史者误将其列入《道学传》而辱没程朱圣贤。另一派主要以黄宗羲、朱彝尊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合“道学”、“儒林”而一之。尤其是黄宗羲,他面对《修史条议》中带有严重门户倾向的“尊朱黜王”的论调,特别是刻意贬低乃至抹杀浙东学派学术成就的观点,予以了有力的回击。一是强调朱、王二家之学并非殊途两分,决然对立,其对“格物”、“穷理”诸说的理解、阐释,实有相通之处,若“不从源头上论,徒以补偏救弊之言,视为操戈入室之事,必欲以水济水,故往往不能尽合也。”(32)二是对于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浙东学派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逮及先师蕺山,学术流弊,救正殆尽。向无姚江,则学脉中绝,向无蕺山,则流弊充塞,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今忘其衣被之功,徒訾其流弊之失,无乃刻乎?”(33)认为阳明之学,突破了明初理学家墨守朱学、只知承袭、不思消化的藩篱,在继承和吸收程朱理学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革命性的改造,倡扬“致良知”说,对于明代中期行将衰微的程朱理学而言,实有承亡继绝之功。而刘宗周于晚明王学末流之积弊多有纠正,堪为明代理学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修史条议》对浙东学派于有明一代理学发展之贡献,缄口不言,一味指责其流弊,以偏概全,难以令人信服。更何况,任何一个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均不免出现偏离师承、分化离异乃至晚期衰退之势,岂可据此而贬低其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从根本上讲,黄氏反对设置《道学传》,与清初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的兴起,与其对有明一代学术积弊的反思与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本人对晚明那些喜标宗旨、纷立门户、空谈误国的“道学家”深恶痛绝,鞭挞讨伐尚且不及,更不必说为其专门立传歌功颂德了。至于“道学”一词,在明代,尤其是明末,其内涵和意义早已不比两宋时期,不仅不是形容当世主要学术思潮和流派的主流词汇,甚至已经带有较为强烈的贬义色彩了。及至清初,更是成为有识之士严辞声讨的对象,即如后来学者所指出的:“明亡以后,学者痛定思痛,对于那群阉党、强盗、降将,以及下流无耻的八股先生,罪恶滔天,不值得和他算账了,却是对于这一群上流无用的道学先生,倒不能把他们的责任轻轻放过。”(34)此时《道学传》的设置已经失去原有的时代意义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